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巴中日报/2023 年/9 月/27 日/第 003 版特别报道
守护健康
——巴中 30 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综述
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军
这是一个从省级卫生城市到拥有“ 国家卫生城市” 的跨越;这是一个从无到拥有多个三级医院的跨越;
这是一个从“ 看病难”“ 看病贵” 到家门口人人享有专家服务的跨越⋯⋯
从 1993 年到 2023 年,弹指一挥间,巴中建立地区 30 周年。30 年来,巴中卫生健康事业根植民生,在卫生资源、人才建设、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的历史性跨越发展,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国家卫生城市成功创建
“ 现在到菜市场买菜就像逛超市一样,不怕风吹雨淋,也不担心泥浆溅到身上。” 说起整治后的东城农贸市场,家住巴城蓝湾国际的郑女士感慨道。
今天的巴城,旧貌不再。回风大桥、麻柳湾大桥等连接城区南北,江北大道、巴州大道、晏
阳初大道等主干道宽敞干净,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环境日益改善。
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卫生城市的创建。30 年前的巴中,低矮破旧的瓦片房依稀可见。不少人的记忆中,“ 脏乱差” 一度成为巴中的代名词。
“ 知耻而后勇”。2012 年 12 月 29 日,巴中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明确提出 2017 年要通过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验收。
向着目标进发!巴中上下义无反顾地踏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攻坚克难的雄关征途。
“ 创卫不是简单地搞卫生,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员参与、全面共建。”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全市狠抓基础设施建设,5 年期间,先后投入资金 200 多亿元,建成西、北环线等拓展城市空间的控制性工程,新建 10 余座大桥和 5 座人行天桥,风貌塑造主次干道 20余条,改造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及背街小巷道路 90 条,拆除影响城市风貌的危旧房屋 300 余万平方米,打造古建筑一条街——草坝街,建成市体育馆游泳馆、望王山运动公园,新增各类健身场馆 300 余个(片)、健康步道 30 余条 50 余公里⋯⋯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全民创卫氛围浓厚。“ 那个时候,人人创卫不遗余力。” 一直奋战在爱卫一线的市
卫生健康委爱卫科科长王一东深有体会。
2017 年 7 月 14 日,巴中城市建设和发展史上迎来重要成果——巴中市正式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建设美好家园, 共享健康生活。 巴中把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具体行动。 2022 年 2 月,全国爱卫会发布 2021 年度国家卫生城镇复审结果的通报,重新确认巴中市为“ 国家卫生城市”,再次擦亮“ 国家卫生城市” 招牌。
从无到现有三级医院 13 家
2023 年 8 月 10 日,通江县人民医院创建“ 三级甲等医院” 动员大会召开,开启了又一县级
综合医院向更高等级医院的迈进步伐。
“ 1993 年成立地区时,巴中没有一家上等级的医院。” 说起当年情形,巴中地区卫生局首任局长王显顺至今清晰记得, “ 当时国家和省上只同意建巴中地区防疫站、保健院,不同意新建地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区人民医院。” 直到两年后,巴中地区人民医院在当时的县级人民医院基础上进行改建。
“ 我刚上班时,医疗用房很简陋,急诊、门诊、行政办公室和个别病房挤在一个混砖的三层小楼里。下雨是‘ 水泥路’ ,晴天是‘ 扬灰路’ ,主要的医疗设备也就是 X 光机。” 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张仕国回忆说。
如今的巴中市中心医院,已拥有南池院区、南坝院区、感染病分院等三个院区,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养于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占地面积 300 亩,业务用房 15 万余平方米,床位 1708 张,设临床一级科室 44 个、二级专业科室 96 个。其中省级重点专科 6 个、市级重点专科 24 个、市医疗名科 9 个。
2022 年 6 月 2 日上午,一架直升机稳稳降落在市中心医院南坝院区停机坪,标志着巴中医疗救援工作正式迈入集空中和地面医疗救援于一体的信息化医疗救援新时代。 “ 空中救援力量的加入,为巴中市乃至整个秦巴山片区打通快速救援‘ 生命通道’ 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 2023 年 5 月,我市有符合二级及以上设置级别的医疗机构 58 家。其中评定的 29 家医疗机构中,三级以上医疗机构有 13 家,包括市中心医院、市中医医院(巴州区人民医院) 、平昌县人民医院等 3 家三甲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巴中骨科医院、通江县人民医院等 10 家三乙医院。
从破旧低矮的瓦房到现代化医院,从“ 望闻问切” 到高科技大型诊疗仪。建立地区以来,巴中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扩充医疗资源,扩大市级医疗卫生体系规模,打通医疗服务“ 最后一公里”,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截至 2022 年底,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现有床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