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海东日报/2023 年/9 月/29 日/第 002 版综合
盛开在土乡大地的民族团结之花
本报记者 邓成财 通讯员 赵琦 席英玲
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一幅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吐谷浑广场上,色彩艳丽、民族风情浓郁的土族彩绘格外引人注目;公园里,树荫下乘凉的土族阿爹悠闲地拉着家常⋯
作为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这里不仅是土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土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民族团结工作开展以来,互助县立足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的实际,紧扣“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主题,扎实有序推进民族团结工作,开创了民族和睦、群众和乐、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指尖技艺共绣民族团结“ 致富花”
步入青海高原青绣产业运营有限公司、青海省妇女手工制品示范基地展销大厅,令人目不暇接的青绣产品色彩缤纷,无比亮丽夺目。几位绣娘手捧巨幅太阳花,共同绣制土族盘绣的画面随即映入眼帘,其作品之大、色彩之艳丽、技艺之精巧让人称赞、佩服⋯⋯
互助县因土族妇女身着艳丽的花袖衫而被誉为“ 彩虹的故乡”,土乡各族妇女群众更是用精湛的指尖技艺,齐心共绣锦绣篇章,让传统民族手工艺成为创业增收的新门道。漫步展厅,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等各民族服饰纷纷亮相于此,湟源皮绣、土族盘绣、河湟刺绣、湟中堆绣等各类绣品聚集在一起,簇拥着青绣产业不断向好向前发展。
青绣作品《唐蕃古道》 ,人物神态自如,栩栩如生,绣娘们高超的青绣技艺演绎出文成公主进藏时的动人场景;河湟刺绣作品《华锐藏服》 ,将藏族的民俗服饰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 一件件、一排排,各民族文化艺术瑰宝汇聚于此,在这里散发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巧的华贵之美,让前来深入调研的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非遗研究人员张海燕赞叹不已。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我有幸在这里看到了蒙古族刺绣、藏族刺绣、堆绣、河湟刺绣等一系列的刺绣作品,看到了青海各个民族的文化交融、交流。 ” 张海燕表示,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青绣将这些民族文化汇总了起来,相信青绣肯定会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青绣产业发展的背后,固然少不了苏晓莉这位闪耀着自强自立光芒的带头人的辛劳付出。苏晓莉作为土族盘绣的省级传承人,从 2012 年起,便在全市带动当地妇女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到了 2019 年,青绣产业发展已带动当地逾千名各族妇女群众增收。
苏晓莉表示,近期,青绣在南非、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等好几个国家和国际展会上展出,效益十分明显。目前,青绣总部累计带动青绣工坊 40 余家,青绣传承人 301 人,联动 140 家工坊,辐射带动全省 10 余万名绣娘就业增收,这其中,既有藏族,也有回族、汉族,土族绣娘是主力。
近年来,互助县结合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产业扶贫、“ 三区” 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作,积极引导和培育盘绣产业龙头企业,以“ 公司+工坊+农户” 的生产模式,在丹麻镇、五十镇、东沟乡等土族聚集的民族乡镇设立青绣工坊 34 家,从事盘绣及香包制作的绣娘共有 5000 多名。
如今,在各族群众的不懈努力下,青绣在保护、弘扬、传承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
越多的妇女加入绣娘队伍,用指尖的跳跃奏响了幸福生活的华丽乐章。
石榴籽家园共绘民族团结“ 幸福花”
走进互助县威远镇南街社区的“ 石榴籽家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艺便回响耳畔:“ 二十
第 1 页 共 2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大精神放光芒,民族团结有力量,各民族人民心向X,中国人民心向X,中国人民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