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金融时报/2023 年/3 月/9 日/第 003 版两会特别报道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 上海经验”
访全国政协委员,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X委书记、局长王俊寿
本报记者 徐贝贝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作为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上海在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
“ 营商环境硬件犹如土壤,土地好,庄稼才能长得好;营商环境软件犹如空气,空气优,才能百业兴。营商环境‘ 筑好巢’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才能‘ 引好凤’ 。上海应主动承担起为国家‘ 试制度’ 的责任,利用国际金融中心资源优势,对标国际先进版,为打造中国特色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 上海经验’ 。”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X委书记、局长王俊寿,请他介绍上海如何发挥好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打造中国特色营商环境。
《金融时报》记者:对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您认为目前上海金融营商环境还存在哪些不足
之处?
王俊寿: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自 2018 年起,上海每年岁末年初都会部署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2023 年已经推出优化营商环境 6.0 版行动方案。不过,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相比,上海的金融营商环境还存在三方面不足。
一是金融法治与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仍不匹配。具体表现在:金融法治体系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金融法治水平的国际认可度有待提高。部分金融法律法规与国际通行规则有效衔接不够,尤其是涉及离岸金融、跨境金融的法律适用和管辖权等问题较为突出。金融领域立法特别是地方金融立法有待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立法和协同治理机制需得到建立和完善。
二是税收政策环境对海外金融机构和专业人才吸引力仍显不足。与其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的税收竞争力偏弱。企业税负结构性偏高、个人税负整体偏高,纳税次数、纳税时间、总税收和缴费率等纳税指标排名落后。缺乏专门针对金融中心的税收支持政策,税收抵扣和优惠政策较少。税收透明度不足,缺乏高效、专业的税务服务。
三是 ES(环境、社会和治理)水平有待提升。ES 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息息相关。目前上海尚未形成系统的 ES 法规、制度体系和投资机制;企业的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