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专题聚焦:大团结大联合与中国式现代化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2 期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与路径选择
姚俭建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 上海 200237)
摘 要: 大团结大联合是贯穿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始终的主线。 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X的中心任务和统一战线的目标取向,“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 加强X对统一战线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 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担负起历史责任的基本路径。
关 键 词: 固守圆心; 扩大共识;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 历史责任
DOI: 10.3969/ J.ISSN.1672-0911.2023.02.042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911(2023)02-0042-07
习近平总书记在X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人心是最大的ZZ, 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 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 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 一起来干。” [1]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X的中心任务和统一战线的目标取向, “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无疑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 本文从统一战线的历史演进角度对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及其实现路径作一探讨。
一、 统一战线建立和发展的主线
团结、 联合才能凝聚起力量。 古今中外任何ZZ力量的力量对比、 兴衰成败, 都取决于是否具有团结和联合的机制。 团结和联合不仅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 更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 解决了无产阶级自身团结和争取同盟军的问题,形成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思想。 《共产X宣言》 中提出 “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 的口号, 将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战线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有力武器, 并指出: “共产X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X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2]在规范意义上, 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 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 或者只有多样性、 没有一致性, 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 统一战线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在广义上, 它是指同一时空中不同ZZ派别出于某种共同利益或目标而采取的结盟行为; 在狭义上, 它是特指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战略和策略, 即无产阶级及其政X为了巩固自身的内部团结并夯实自身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所实行的与其他ZZ力量结盟的战略和策略。 本文所论及的统一战线, 则是后者意义上的概念。
收稿日期: 2023-02-23
作者简介: 姚俭建 (1958— ), 男,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 教授, 法学博士。
引用格式: 姚俭建.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与路径选择[J].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2): 42-48.
42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姚俭建: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与路径选择
中国共产X成立以来, 始终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文化、 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 方针和政策, 成功解决了中国特殊国情下如何建立、 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问题。
统一战线贯穿于我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形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及当下的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等不同发展阶段。
历史地看, 中国共产X在成立初期, 作为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先进政X, 在国内的力量和影响力有限。 如何发展壮大, 团结依靠全国人民实现自身的初心和使命, 是摆在中国共产X人面前的紧迫课题。 1922 年中共二大通过的 《关于 “民主的联合战线” 的议决案》 首次规定了中国共产X与其他X派建立 “民主的联合战线” 的原则和实施计划, 这标志着X的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初步确立。
中共二大以后, 中国共产X通过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同国民X实行第一次合作, 推动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掀起了第一次大革命高潮。 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X领导了十年土地革命,依靠工人、 农民这两个革命主要同盟军, 建立和巩固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成功解决了在农村依靠谁、团结谁、 打击谁的问题, 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X积极倡导并建立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 政X团体和港澳台侨同胞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毛泽东曾经指出: “国事是国家的公事, 不是一X一派的私事。 因此, 共产X员只有对X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 而无排斥别人、 垄断一切的权利。” “共产X的这个同X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 是固定不移的, 是永远不变的。” [3]与此同时, 中国共产X还与苏联、 美国、 英国等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 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和平民主, 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X统治集团坚持反共、 独裁、 卖国政策, 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破裂。 为了反对国民X政府反动统治, 中国共产X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团结被压迫阶级、 人民团体、 民主X派、 少数民族、 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使敌我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正如毛泽东曾指出的那样,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胜利, 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是不可能的。 不但如此, 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X的坚强领导之下。 没有中国共产X的坚强领导, 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 [4]1257。 由此可见,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X之所以实行统一战线的策略, 取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和自身现实状况。 那时的中国, 虽然派别众多、 矛盾交织, 但社会主体是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革命的无产阶级和反动的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是社会少数, 国内ZZ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无产阶级及其政X要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 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 就必须同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中间阶级等ZZ力量结成统一战线。 因此,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就成为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主基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还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幕, “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 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4]1438。 由一个革命X向执政X转变过程中, 摆在中国共产X面前的紧迫课题是: 如何汇聚力量, 最广泛地团结社会各阶层投入到X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这无疑考验着中国共产X的执政智慧。 为了解决这一紧迫课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X人结合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特点, 充实和丰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内涵, 进而汇聚起建设新中国的无穷智慧和力量。 为此, 毛泽东在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对 “人民” 的概念专门进行了
43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专题聚焦:大团结大联合与中国式现代化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2 期
解释: “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 在现阶段, 是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X的领导之下, 团结起来, 组成自己的国家, 选举自己的政府。” [4]1475 毛泽东把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定性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他认为,“总结我们的经验, 集中到一点, 就是工人阶级 (经过共产X)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 这就是我们的公式, 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 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4]1480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由此得到清晰的理论界定。 这一国体既包含了工农联盟这一基础性统一战线结构, 又包含了多阶级的人民范畴。 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从两个维度把统一战线容纳进来, 奠定了我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恢复国民经济、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国共产X运用统一战线, 促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X领导的多X合作和ZZ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根本和基本ZZ制度的确立, 制定了许多重大政策。 其中突出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一过程中, 采取利用、 限制、 改造的政策, 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 并用和平赎买、 全行业公私合营等方式, 使我国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毛泽东指出: “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一定要运用统一战线的武器。 我们自己要有主张, 但一定要和人家协商, 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 要发挥各民主阶级各人民团体的作用。工农联盟是我们国家的基础, 但还要懂得去运用在此基础上的广泛的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
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共产X开展了全面的拨乱反正, 将统一战线明确地称为 “爱国统一战线”,积极落实各项统战政策, 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为促进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 X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认识不断深化, 爱国统一战线工作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982 年召开的X的十二大上, 邓小平提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重大命题。 自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发展为 “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 包括台湾同胞、 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联盟”。 2000 年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明确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是大团结大联合, 强调 “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 是一个重大的ZZ问题”, “统一战线的本质就在于大团结、 大联合”。 2002 年, X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根据新的时代特征, 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胡锦涛再次重申和明确了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 申明统一战线是X领导的革命与改革事业、 长期执政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不仅要从贯穿我们X自成立以来的革命事业、 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全过程来认识, 而且要贯穿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全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 中国共产X之所以仍然要执行统一战线的策略, 是因为从中国政X、 国家和社会相结合的视角看, 统一战线既是社会革命的战略武器, 也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基础和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因此, 正如同统一战线策略在我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取得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样, 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统一战线必将继续发挥重大的推动作用。
统一战线百年历史表明, 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 是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 在不同历史时期, 围绕X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中国共产X通过建立起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从理论上解决了支持X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从哪里来, 如何汇聚这些力量以及如何用好这些力量的问
44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姚俭建: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与路径选择
题; 从实践上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大团结、 全国人民大团结、 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壮大了共同奋斗的力量。 因此, 尽管统一战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内容及特点, 但主题和主线始终没有变, 那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通过团结、 联合, 最大限度凝聚起磅礴的革命力量、 建设力量和改革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 “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 靠团结而兴” [6]。 历史和现实证明, 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中国共产X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是战胜一切困难、 夺取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X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的ZZ优势和战略方针, 是夺取革命、 建设、 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是增强X的阶级基础、 扩大X的群众基础、 巩固X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二、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
当今世界,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世界之变、 时代之变、 历史之变的特征日益明显。 与此同时, 当代中国已经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原动力和路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从现在起, 中国共产X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