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黑龙江日报/2023 年/2 月/7 日/第 007 版要闻
关于黑龙江省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 年 1 月 12 日)
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黑龙江省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 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 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X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X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 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重要要求,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X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三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 六个龙江” 建设,推进“ 八个振兴”,全力推进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经济发展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绩。克服超预期因素影响,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2.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1.9%,城镇新增就业 37.4 万人,剔除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因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9.3%。
(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压舱石”。实施现代农业振兴计划,推动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加快规模化、数字化、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一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2.2 亿亩,同比增加 197.9 万亩,扩种大豆 1565.9 万亩,为国家下达扩种任务的 174%,种植大豆总面积 7397.5 万亩,占全国的 48.1%。三大作物单产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实现“ 十九连丰”,总产量达 1552.6 亿斤,占全国的 11.3%,连续十三年位列全国第一。抓住耕地和种子“ 两个要害”,落实黑土耕地保护示范面积超 5600 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达 1 亿亩,黑土地保护利用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立专家育种示范基地 16 个,寒带作物及大豆种质资源库保存能力达到 20 万份,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 88%。二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四个农业” 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9.4%,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 98%以上。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 9100 万亩,居全国首位。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 95.36%、83.3%。强化标准转化、推广、应用,持续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 98%以上。成功举办国际绿博会· 黑龙江大米节、农民丰收节、黑龙江“ 冷水鱼· 冬捕季”。创建“ 黑土优品” 省级优质农业品牌及标识形象。三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北菜南销、食用菌、生态森林食品、冷水鱼产品等生产供应基地加快建设。生猪、肉牛、家禽出栏量稳定增长,蔬菜及食用菌产量 756 万吨,生鲜乳年产量超过 500 万吨, 优质奶粉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能力达到 36.8 万吨。四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 万企兴万村” 行动,全省累计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5 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10 个,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5 个、农业产业强镇 61 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 1900 家。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创新推进,全程托管服务面积 3035 万亩。实
第 1 页 共 14 页
[更多资料+:114]
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95%以上的村庄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303个。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更多资料+:114)]
(二)扎实推进产业振兴,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加快质量龙江建设,全面启动产业振兴行动,成立省级工作领导小组,专班组织推进实施,“ 4567” 重点领域工业总营收预计实现 1.2 万亿元、增长 10.3%。一是规划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印发 22 个专项行动方案,出台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确定 25 个产业图谱和 189 条重点产业链,建立“ 四册四表” 和产业链培育计划,创新绘制产业“ 生态树”,强化全谱系调度推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9.7%。二是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围绕发展经济新引擎,世界 5 大会签约数字经济项目 226 个,建设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229 个;以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工程等八大生物技术工程为引领,华大基因寒温带国家基因库、石药集团动物疫苗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星光数字冰雪综合体、林海雪原度假区芬兰雪村等 10 个冰雪产业项目签约落地; 松花江两岸创意设计产业走廊平台作用加速显现, 全省创意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 60%以上。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升级,AC352 直升机试飞取证、填补国内空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突破,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注册挂牌,哈尔滨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开通运行;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钢铁研究院、石墨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科友半导体 8 英寸碳化硅晶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速引进大型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佳木斯潍柴· 北大荒高端智能农机产业基地项目落户龙江。围绕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加强能源产品保障供给,原油产量 3003 万吨,煤炭调度产量 6913 万吨,天然气产量 55.4 亿立方米,大庆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建设,全省新能源产业链加快培育,一重组建省级新能源开发平台,荒沟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大力推进 38 个化工重点项目,宝泰隆氢能利用示范项目加快建设。益海嘉里现代农业产业园陆续投产,沃尔沃全新平台 3 款新车型落地,联顺医药中间体、北大荒预制菜、飞鹤北纬 47 度鲜食玉米等项目投入生产。服装产业行动计划、鹅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制定出台。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 不断完善现代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中国移动哈尔滨大数据中心二期完成建设,新建 5 基站 1.88 万个、总数达 5.6 万个,物流项目建设实现突破,哈尔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绥芬河—东宁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旅游康养持续发展,镜泊湖风景名胜区入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养老托育转型升级,中国康养集团重组黑河等 6 家国有培训疗养机构。“ 紫丁香计划” 深入实施,森鹰窗业、哈铁科技、中国石墨在境内外上市。三是产业集群成效显现。16个生物经济新基地、新园区加快建设,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哈大齐新能源产业带和东部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首期数据发布,通过资源换资本,一重、明阳全产业链风电装备基地和隆基、中车、中船新能源装备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 14 个省级化工园区认定,安达化工园区在全国危化品产业转移重点园区综合排名位列第八。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积极推进,新能源装备、生物发酵、IT+BT 等产业联盟加快组建。
(三)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大力实施科教振兴计划,加快创新龙江
建设,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和要素供给,全社会研发投入实现 194.6 亿元,投入强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省自然科
学基金项目 728 项, 在数字经济、 生物经济等领域组织研发项目 167 项, 研发新技术、 新产品 490
余项。实施重大科技攻关“ 揭榜挂帅” 机制,发布 8 个榜单,38 个项目成功揭榜。二是科技创新
平台加快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批建设,哈[更多 资料+ :114]
工大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智慧农场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国家发改委批准
认定新光光电、瑞兴科技和中国航发哈轴 3 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大庆北航星空众创空间、双鸭
山蜂巢电商科技园成功晋升“ 国家级”,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在哈尔滨成立。
三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实效。深入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三个专项行动,
200 万元以上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141 个,新增经济收益 50.7 亿元。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20
第 2 页 共 14 页
[更多资料+微 信:114]
[更多资料+ :114]
个、 产业技术研究院 84 家, 启动建设 7 个创新创业生态圈, 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 463.5 亿元、增长 31.4%。启动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国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净增 867 家。
(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招商引资加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一是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召开全省招商引资大会,举办亚布力论坛年会、2022 世界 5 大会、全国工商联主席高端峰会等 12 场省级招商交流活动,签约项目 1195个,签约额 6722 亿元,华为、腾讯、百度、中兴等知名企业落地,深圳联合飞机大型无人机、大北农现代农业食品产业园、建龙西钢钒钛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全省千万元及以上利用内资项目利用内资 2975.5 亿元, 增长 47.9%。 二是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省市县三级重点项目开工 3445个,完成年度投资 3077.2 亿元,其中,省级重点项目 500 个、同比增长 117.4%,完成投资 2265.7亿元、同比增长 25.3%,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等 206 个项目竣工。华为“ 一基地、两平台”、百度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启动建设,哈兽研与石药集团合作项目正式落地,新和成生物发酵产业园三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哈绥铁高铁开工,铁伊高铁、北黑铁路改造加快建设,佳鹤铁路改造建成通车,推进沿边铁路前期工作;鹤大高速佳木斯过境段交工通车,哈肇高速通过竣工验收,绥大、鹤伊等 13 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哈尔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开工,鸡西、漠河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部完工;林海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41 万户、棚户区 1.3 万套。
2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及 4 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工建设。三是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力度加大。全面落实国务院和我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 375 亿元以上,“ 双稳基金” 担保贷款延期还本和新增额度合计 217.85 亿元,政府采购助力中小微企业中标额度达 290.9 亿元。出台推动工业振兴等 30 余项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实施省市县乡四级干部包联企业行动,共包联企业 50.4 万户、项目 6290 个、受理问题诉求 1.5 万余项。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坚持向改革要发展、向改革要出路、向改革要未来,着力补齐体制机制、开放合作短板,加快开放龙江建设。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召开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开办企业便利度等 16 个营商环境评价二级指标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深化“ 放管服” 改革,省级权力事项减至 992 项,1612 项、175 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分别实现全程网办、“ 跨省通办”。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探索出哈尔滨新区新型产业用地 M0供地方式和哈工大科技赋权改革等先行先试经验,鸡西、齐齐哈尔引才留才典型做法全国推广。二是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如期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地方国企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 13.5%、26.4%,龙煤集团营业收入、利润和上缴税费分别增长 30%、116%和 131%,北大荒品牌进入世界品牌 500 强,龙江森工集团加快产业转型,中国一重改革经验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创刊号上发表。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振兴发展民营经济 45 条,实施民营企业梯度成长计划,培育省级“ 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 864 户,飞鹤乳业、建龙集团入选 2022 年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 500 强。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 56.5 万户。三是开放合作水平有力提升。召开全省开放发展大会,实施新时代沿边开放开发行动,制定出台《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意见》 ,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俄文化大集。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 2651.5 亿元,增长 33%,其中对俄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41.3%。自贸区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新设立企业 6168 家,积极参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 实施对接 RCEP 深化日韩合作、 深化东盟、 澳新合作等行动计划, 对 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实现 203.8 亿元,增长 21.1%。中俄黑河公路大桥、同江铁路大桥开通运营,新增过货能力 2700 万吨。同江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哈尔滨国家二手车出口试点城市获批, 绥芬河市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绥芬河青云市场获批国家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编制黑瞎子岛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国土空间规划,建成围合区防洪堤坝。龙粤深哈对口合作走深走实,实施对口合作“ 十大行动计划”,开展各类龙粤商贸活动 46 次,对接我省产业招商项目 171 个,“ 带土移植” 深圳市创新举措 125 项,深哈产业园注册企业达 506 家,东软、善行医疗等 49 家企业正式落户园区。
第 3 页 共 14 页
(六)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绿色发展优势持续巩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振兴,加快绿色龙江建设。一是碳达峰碳中和稳妥有序推进。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 2000 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 47%,大宗货物运输“ 公转铁” 1679 万吨,国家新能源公交车推广任务超额完成。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冰雪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举办 2023 “ 中国北方冰雪旅游推广季” 活动,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和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大兴安岭塔河完成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打造“ 龙林快贷” 系列金融产品,组织完成国家林草局林业碳汇试点申报工作,完成首例林业碳汇交易。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阶段性整改任务按期完成,整治入江河湖排污口 1.2 万余个。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5.9%,国控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 74.8%,松花江干流水质由良好变为优秀。哈尔滨、齐齐哈尔纳入全国清洁取暖试点城市,我省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级。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行动,推进小兴安岭—三江平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做好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完成营造林 122.6 万亩,草原生态修复治理 22.2万亩,退化湿地修复 1 万亩,宁安市等 4 个地区入选“ 中国天然氧吧”。哈尔滨市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
(七)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生活福祉不断提升。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工作,深入实施民生振兴计划,加快幸福龙江建设,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是就业收入稳步增长。创新实施大项目拉动就业计划、创业带动就业计划、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计划,城镇新增就业 37.4 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为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人才振兴计划深入实施,出台“ 人才振兴 60 条”,政策落实以来引进高端人才是前 6 年总和的 4.4 倍。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行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二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织密织牢。建成全省统一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 95%左右,“ 龙江惠民保” 参保人数突破 500 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任务率先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长 4.2%。推动实施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 5%和 9.8%,发放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资金 77 余亿元,实现“ 十六连增”,惠及群众 180 余万人。三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增普惠性幼儿园 457 所,增加学位 4.1 万个,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 所高校、12 个学科入选国家新一轮“ 双一流” 建设。建成 10 个国家级、53 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现县(市)为主体的医共体建设 100%全覆盖。新建和改扩建文化场馆 11 个,新增建成和在建体育公园 7 个。北京冬奥会取得 4 金 2 铜好成绩,哈尔滨市、七台河市被授予“ 奥运冠军之城”。
(八)积极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社会治理有力有序。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风险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一是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落实X中央国务院关于疫情防控决策部署,全面落实“ 二十条” 和“ 新十条”优化措施,有效应对多轮疫情冲击,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二是“ 平安龙江”建设稳步推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着力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入推进信访突出问题化解攻坚,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27.6%、27.5%,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三是有效防范化解地方财政、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开展全省隐性债务排查和“ 回头看”,兜牢“ 三保” 支出底线。组织开展主要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资产“ 百日清收” 三轮攻坚行动,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出台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稳妥有序处置房地产风险。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消费尚未根本复苏,规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民营经济等保持较快增长面临挑战;科技成果转化、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优化需要持续发力;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产业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高有待加快解决;保障和
第 4 页 共 14 页
改善民生任务依然较重。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有力有效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 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龙江振兴发展和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之年,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把高质量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首要任务,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以“ 稳” 求进、以“ 进” 固稳,着力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发展内生动力,奋力开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局面。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X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战略部署,围绕新时代新征程X的中心任务,坚持X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深化全面从严治X,加快建设“ 六个龙江”、推进“ 八个振兴”,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才是硬道理,依靠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合理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相统一,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较快增长。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尊重规律、守正创新,增强支持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连续性,稳住经济基本盘,促进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在夯实“ 稳” 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 进” 的动能,着力扩总量、优结构、增效益,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用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充分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创新增强动力活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理念开放、产业开放、要素开放、制度开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协调推进思路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多层次全方位创新,为振兴发展激发新活力、塑造新动能、拓展新空间。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坚决扛起维护国家“ 五大安全” ZZ责任,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坚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民生振兴计划,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持续提高生活品质,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三)主要目标
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安排,初步确定 5 大类 28 项具体指标。——质量龙江类。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9%左右。优化重构产业体系,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左右。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压舱石”,粮食播种面积保持 2.18亿亩以上,粮食产量保持在 1500 亿斤以上。
第 5 页 共 14 页
[【更多资料+:114】]
——创新龙江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800 家以上, 总量达到 4000
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 480 亿元。省级科技专项资金继续保持 20%增长。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
15 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 家。
——开放龙江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进出口总额增长 15%。持续深化龙粤对口合作,实际利用内资增长 3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 10%以上。
——绿色龙江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 9400 万亩,放大“ 黑土优品” 公共品牌价值,建设高标准农田 840 万亩。完成营造林 100 万亩、草原修复治理面积 24 万亩、退化湿地修复面积 1 万亩。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 2500 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比重 53%。
——幸福龙江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城镇新增就业 30 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
业率控制在 6%以下,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3%左右,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总数达到 6.43 万个。
三、2023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任务
(一)大力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 22 个产业专项行动计划,围绕 189 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以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带动经济增长,加快建设质量龙江。
一是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加快培育 10 个数字产品制造和 10 个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为重点的数字经济 “ 双十” 链条, 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 加力推进 5、千兆城市、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50 个以上。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基地、哈尔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国移动大数据中心扩建等项目工作,加快组建黑龙江算力网络、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干细胞工程、合成生物技术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引领创新发展,实施生物经济“ 双百” 工程,建设华大基因寒温带国家基因库、北科生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中心、敷尔佳北方美谷、中国生物北方动保等 100 个项目,完成投资超 100 亿元,放大 10 个生物经济新基地、6 个生物经济新园区承载功能作用,加快建设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农业 3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能源、生物环保、 生物医学工程 3 个百亿级产业示范基地, 生物经济营业收入实现 2900 亿元, 增长 20.8%。创新冰雪产业生态体系,做强冰雪经济,启动建设林海雪原度假区芬兰雪村、伊春森林滑雪运动基地等项目。积极引入高端冰雪装备制造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冰雪装备骨干企业,推动哈尔滨冰雪运动装备制造产业园、齐齐哈尔冰雪装备产业园加快建设,培育轻重装备结合、研发制造服务兼顾冰雪装备制造全产业链,打造哈尔滨智能高新冰雪装备器材研发制造核心区和哈齐牡高端冰雪装备产业带。围绕创意设计赋能绿色食品、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 10 个重点领域,推动建设曼哈顿时尚生活创意设计产业园、多维时空数字设计工程中心等项目,培育认定一批省级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中心,打造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延伸“ 设计+” 产业链,以创意设计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一批新增长动能,着力培育稳定经济增长的优质主体。启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专项行动,推进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鸡西 20W 零碳储能高端制造项目建设,延长石墨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哈飞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研发制造、临空航空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持续壮大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围绕新型显示、半导体材料、卫星制造等开展精准招商,推动建设空天信息网络,打造小卫星制造及服务、卫星激光链路通信及服务“ 双千亿” 产业。集成智能传感器、北斗导航等先进技术,打造自主可控国内一流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制造基地。组织发电装备智能制造等企业及相关科研院所,加快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以及设备工艺改造,
新增首台(套)产品 40 项以上,重点新产品 200 项以上,赋能升级传统产业。推动优质农副产
第 6 页 共 14 页
[更多资料 + :114]
品加工高端化、集群式发展,不断延长壮大产业链条,加快建设飞鹤双城乳制品智能产业园、大北农龙江(呼兰)产业园,打造全国领先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推进柳桥鹅规模养殖基地、鹅生物制品加工基地建设,打造中国北方鹅绒加工核心区,建设一批跨境加工基地和国际营销中心,推动纺织服装等轻工产业突破发展。加大医药产业研发投入,鼓励医药企业增品种增效益,以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兽用生物制品为重点,加速打造东北地区医药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大庆沃尔沃增型上量,盘活汽车产业闲置产能,带动汽车产业链提升能级。全省煤炭产量 7100 万吨,加快 4× 66 万千瓦超超临界煤电机组建设,打造新能源基地,打通电力外送通道。支持大庆油田建成百年标杆油田,原油产量保持 3000 万吨,天然气产量增长到 57 亿立方米以上,加快页岩油产业化商业化开发。大力实施“ 减油增化”,实现石化产业“ 双五” 目标,发展乙烯、丙烯等 5条产业链,推进建设新产投聚碳酸酯、中蓝石化壬烯等 50 个重点项目,建设大庆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学品、橡塑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更多资料+:114]
四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围绕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服务业立足新需求、开辟新市场、增添新动能。落实促进困难行业恢复发展 43 条措施,精准帮扶餐饮、批零等行业恢复发展。推动商贸流通设施升级,加快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力争新增冷链仓储能力 60 万吨,冷链车辆 200 台,提升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物流效率。推动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做强天鹅颐养联盟平台。积极发展数字金融和金融科技,利用龙江现代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快实施“ 紫丁香计划”,支持企业上市和上市公司再融资,新增辅导企业 5 家以上,力争全年上市在审申报企业 8 家以上,重点孵化企业 40 家以上。
(二)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恢复和稳定增长,持续畅通经济循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 ,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增加消费场景,实现高水平供需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
一是积极推动消费恢复扩容提质升级。制定全省促消费总体活动方案,鼓励举办彰显地方特色的专业性展会,重点举办好汽车、家电等系列主题促销活动和美食节、年货大集等特色活动,力争全年全省发放消费券 6 亿元。落实新市民、二孩、三孩家庭和人才购房优惠政策,加大住房商业贷款、公积金贷款、购房消费券等支持力度,促进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激发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做好限额以上企业培育工作,健全落实新增限额以上企业奖励政策,力争新增纳统企业 500 家以上。发展平台经济、直播电商、新零售等新模式新业态,实施千户企业直播电商助企行动,积极发展农村电商,推广“ 一站式” 消费服务。加快培育哈尔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黑河等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二是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坚持抓发展必须抓项目要求,着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上更多大项目、好项目、新项目,全年在建项目 1 万个,总投资 1 万亿元,实施省级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