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 : 114]
[更多 资料+ :114]
北京日报/2023 年/2 月/24 日/第 001 版
市发改委亮出京津冀协同发展 9 周年成绩单[更多 资料+ :114]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构建
本报记者 曹政 实习生 付臣欢[更多资料+ : 114]
20 余万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一组数据引人探寻——2015 年以来,北京企业对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企业投资次数累计超 3.2 万次,投资额超 1.6 万亿元;去年北京企业对“ 通勤圈”“ 产业圈” 投资次数均为 2015 年的 2 倍,对“ 功能圈” 投资次数也达到 1.5 倍。
数字背后,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一体化交通网络“ 跑起来”、生态环境持续“ 好起来”、产业对接协作“ 串起来”、协同创新步伐“ 快起来”、群众的获得感“ 多起来”,初步形成了由“ 通勤圈”“ 功能圈”“ 产业圈” 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产业对接由转移承接转向产业链合作
不久前,一批原产于马来西亚、韩国和日本的产品运抵大兴机场综保区。满载货物的车辆缓缓驶入通道,系统自动识别车牌、核对备案信息,抬杆放行,全程用时不到 1 分钟。随着这批总价约 5600 万元的货物入区,大兴机场综保区首年进出口货值超过 3.55 亿元。
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跨省市综合保税区,目前注册企业超百家。这正是京津冀产业互动的缩影。 “ 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水平进一步提升,由‘ 转移承接’ 向‘ 产业链合作’ 转变。”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京津冀三地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这样的故事接连上演: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签约北京项目 465 个,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超过 4000 家,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达 9500 余家,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 2100 亿元⋯⋯
企业往来越来越频繁,直接带动了区域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目前,京津冀三地已经签订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及商事制度、政务服务等 5 个重点领域子协议。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内 179 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 同事同标”,231 个事项实现京津冀线上通办。
两翼齐飞打造北京发展新骨架
天安门向东 20 余公里,北京城市副中心;天安门向南 100 余公里,河北雄安新区——两座“ 未来之城” 因协同发展而握手,两翼齐飞,打造北京发展新的骨架。
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主体工程完工,今年将建成投用;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完成结构总工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