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 料+ :114]
经济日报/2023 年/2 月/23 日/第 007 版财金
夯实银行资产质量压舱石
本报记者 王宝会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 (简称《办法》 )公布,将自今年 7 月 1 日起施行。业内人士表示,该《办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准确识别、评估信用风险,完善风险分类管理框架,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夯实商业银行金融资产质量的“ 压舱石”。[更多资料+ :180 914]
完善风险分类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完善的风险分类制度是有效防控信用风险的前
提和基础。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之所以说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是由银行的业务结构决定的,银行主要是信贷业务,同时,其他一些担保类、证券投资和承兑类等业务,也存在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完善风险分类制度有利于守住银行金融资产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领域系统性风险。
为健全我国现代银行制度,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加强银行信贷管理,提高科学评估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意见。比如,1998 年,人民银行出台《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 ,提出五级分类概念。2007 年,原银监会发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简称《指引》 ) ,进一步明确了五级分类监管要求。此次《办法》提出,金融资产按照风险程度分为五类,分别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为何设置风险分类制度?周茂华表示,主要是推动商业银行真实、准确反映资产风险情况,有效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对各类资产风险进行准确分类,更加精准和科学的指标体系是有效识别和管理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的前提和基础。[更多资料+ :180 914]
国际金融实践也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提供新的方向。2017 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审慎处理资产指引》 ,明确了不良资产和重组资产的认定标准和分类要求,旨在增强全球银行业资产风险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和结果的可比性。新会计准则也对部分金融工具分类随意性较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滞后及不足等问题提出新的要求。 “ 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借鉴国际国内良好标准,并结合我国银行业现状及监管实践,制定了《办法》。” 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办法》答记者问表示, 《办法》旨在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做实资产风险分类,有利于银行业有效防范化解信用风险,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变化,业务也更加广泛和复杂,监管部门通过加快补齐风险分类监管制度短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银保监会披露的 2022年四季度银行业监管指标显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2022 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3 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 83 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1.63%,较上季末下降 0.02个百分点。此外,商业银行利润保持增长,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2022 年全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 2.3 万亿元,同比增长 5.4%。2022 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 15.17%,较上季末上升 0.08 个百分点。银行业积极优化风险管理,保证金融系统稳定,筑牢了金融风险底线。
随着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不断调整,信用风险管理将涉及更多的金融资产。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在国内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国际监管不断趋严的背景下,监管部门出台新的监管规定,充分体现了监管规则制定的时效性,对推动商业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提升全面风险管
第 1 页 共 3 页
[【更多资料+:114】]
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以债务人为中心
《办法》将风险分类对象由贷款扩展至承担信用风险的全部金融资产。总的来看, 《办法》提出金融资产风险分类要求,设定零售资产和非零售资产的分类标准,对债务逾期、资产减值、逃废债务等特定情形,以及分类上调、企业并购、资管及证券化产品涉及的资产分类等问题提出具体要求。[更多资 料+ :114]
比如, 《办法》提出,商业银行对非零售资产开展风险分类时,应加强对债务人第一还款来源的分析,以评估债务人履约能力为中心,重点考察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偿付意愿、偿付记录,并考虑金融资产的逾期天数、担保情况等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债务人为企业集团成员的,其债务被分为不良并不必然导致其他成员也被分为不良,但商业银行应及时启动评估程序,审慎评估该成员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调整其他成员债权的风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