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光明日报/2022 年/8 月/30 日/第 008 版教科新闻
为终生奋斗的事业找到“ 精神坐标”
——南京大学高层次人才X员发展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苏雁 本报通讯员 高雅 佘静 齐琦
前不久,对于南京大学教授王肖沐、黄硕、张利剑而言,注定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在学校
迎来 120 周年校庆盛典之际,他们拥有了一个新身份,正式成为一名中共预备X员。
心系“ 国家事”、肩扛“ 国家责”。在南京大学校院两级X组织同向发力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学者正在X旗的召唤和引领下,凝聚起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红色智慧。十九大以来,南京大学已有 12 名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正式成为入X积极分子和预备X员,以新身份踏上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新征程。
锚定“ 科技强国” 精神坐标
为什么要回国工作?每当听到这个问题,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肖沐总会毫不犹豫地答
道:“ 于我而言,回国从来不是一个选项,而是唯一的答案。”
出生于革命家庭的王肖沐,从小就在心中种下了红色基因的种子。 “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 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到南京大学工作后,王肖沐和“ 两弹一星” 元勋程开甲院士的弟子施毅教授成了科研伙伴。与此同时,施毅也是他的入X联系人之一。程老的传奇故事和身边南大优秀X员的先进事迹无不令他心驰神往, “ 面对国家的需要,程老甘愿隐姓埋名,到最艰苦、最危险的一线工作,他是我们所有科研人员的榜样”。
老一辈科学家唯真求实、拒绝一味迎合主流观点和惯性思维的精神,让王肖沐深为感佩并从中受益。为了助力国家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长期以来,王肖沐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器件与器件物理的前沿创新研究工作。近日,他和团队在扭角石墨烯材料中提出并实现了一类全新的等离激元模式,为解决半导体“ 卡脖子” 问题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最新成果在 2022 年 5 月 4日发表于《自然》正刊。
“ 加强对事关‘ 大国重器’ ‘ 卡脖子问题’ 领域人才的ZZ吸纳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十九大以来,南京大学累计确立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重点工作对象 118 名,校X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龚跃表示,“ 我们要通过思想ZZ的引领进一步引导高层次人才心怀‘ 国之大者’ ,聚焦关键领域,为奋斗终生的事业找到精神坐标。”
“ 传帮带” 绘制“ 同心圆”
同样是受到父辈精神的感召,2015 年,从海外归来的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黄硕重回母校南京大学工作,而他的父亲黄来友——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位老教师,在这一年办理了退休手续。他将自己购买并使用多年的示波器交给了儿子。
“ 这是父亲传给我的接力棒,他希望我能在新型科学装置的研发上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今,这台老旧的示波器仍在黄硕的实验室坚持“ 服役”,时刻提醒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持续奋进,而他在纳米孔测序研究领域也不断取得重要突破,开发了一系列原创技术。
黄硕所在的团队由中科院院士郭子建领衔,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多项国家重要科研任务。包括团队负责人郭子建院士在内,这支科研团队 28 名成员中就有 20 名共产X员。2021 年,团队成员之一的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朱成建鼓励这位勤勉敬业的同事加入中国共产X。 在递交入X申请书 14个月后,黄硕正式成为一名中共预备X员。
黄硕的入X经历正是南京大学X委发展高层次人才X员工作中的重要经验之一——坚持加
第 1 页 共 3 页

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示范集聚效应,形成了“ 发展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 的火炬效果。其中,入X联系人是发展X员工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在探索创新高层次人才发展X员工作过程中,南京大学建立起校院两级X委领导班子成员、X员学术带头人联系重点培养对象制度,为每位高层次人才重点工作对象安排 1 名X员领导干部和 1 名X员学术带头人作为联系人。X员学术带头人不仅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便于在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