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微信: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人民政协报/2022 年/5 月/20 日/第 008 版调研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
——全国政协“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视频调研综述
本报记者 吕巍
百年大X,风华正茂。千秋伟业,人才为本。
回顾中国共产X百年奋斗历程,我们会发现,X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21 世纪以来,X中央已先后召开三次人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去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刻阐明新时代人才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擘画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宏伟蓝图。
针对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最后一公里” 不畅通、人才评价“ 四唯” 等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X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率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专题调研组于 5 月在湖北、甘肃开展“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视频调研,与两省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沟通交流,研究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举措,为 7 月份即将召开的专题协商会作好充分准备。
锚定战略目标
历史经验证明,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聚集。
“ 我国正处于ZZ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抢占科技和人才竞争制高点。”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曹健林表示。
事实的确如此。经过持续努力,我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和创新高地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无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抓手,必将为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和驱动力。
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周仲飞看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统筹谋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重点布局、梯次推进。“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人才高地。其他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要在人才投入、环境营造、政策创新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吸引和聚集人才的平台。”
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与科学普及司二级巡视员赵慧君也认为,应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科技和人才成果最丰富的示范区。加强国家重大区域科技创新战略实施与重要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建设衔接,加强科技人才政策“ 放管服” 改革和集成示范应用,支持地方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发现、评价激励和引进使用机制。
在这方面,湖北省一直在积极实践。
湖北拥有 129 所高校,在校大学生 150 万人,每年毕业生近 40 万人。如何把这些人才留在湖北,挑战巨大。近年来,湖北坚持实施“ 平台留人” 工程,利用各种科技创新平台留人育人。目前仅发改部门管理的平台就超过 1000 个,其中国家级平台有 117 个、省级平台 900 个。这些平台为
第 1 页 共 5 页
更多资料+微信: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汇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人才,其中硕士、博士和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才就超
过 6 万人。
“ 创新平台是人才引进培育的重要载体,平台建设好了可以提高人才集聚水平,人才反过来又能推动平台建设,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杨颖认为,国家应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城市建立科研平台、实验室、人才驿站等,鼓励科技研发力量下沉,提升当地科技创新水平。同时,要加大投入,合理布局,加快提升区域创新平台在吸纳人才方面的能力,促进人才区域平衡。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学技术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原X组书记尚勇强调了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各地要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对标‘ 十四五’ 相关目标任务,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设施等因素,从实际出发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向改革要动力
视频调研座谈会上,多位驻甘全国政协委员提到了甘肃省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X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晓红更是带来了一组数字:据统计,在人才流失率最高的 24 座城市中,兰州市人才流失率高达 81.7%,高居“ 榜首”;中科院住兰某研究所近三年共流失 100 余位科研骨干,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包括 9 位正高、5 位“ 百人计划” 入选者、1 位“ 优青”;改革开放以来,兰州某高校流失了千余名教师,近几年,人才流失由“ 塌方式” 变为细水长流,被媒体称为“ 百年名校人才流失之殇”。人才不仅流向了东部发达地区,甚至连青海省都成了一些省属单位人才流失的目的地。
“ 除去甘肃省经济发展滞后、重大科研项目少等原因,评价机制、科研环境等因素也应予以重视。当然,不仅甘肃,在全国范围内,这都是亟须解决的大问题。” 蔡晓红说。
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 破” 得不够、“ 立” 得也不够的问题,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一些部门和单位习惯把人才管住,许多政策措施还是着眼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多、方法不灵。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 四唯” 现象严重,人才“ 帽子” 满天飞,滋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
“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真正建立起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军委ZZ工作部原上将副主任吴昌德表示。
“ 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等方面入手,在服务、支持、激励上下更大功夫,把人才从各种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中共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王京清说。
“ 可以考虑延长评价周期,侧重考察科研潜力,摒弃与短期论文、项目、获奖过度挂钩的激励机制,引导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回归科研初心,潜心从事科研难度高、投资周期长的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向宇建议。
委员们都认为,只有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因此,需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坚持“ 破四唯”“ 立新标” 并举深入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机制,推进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政策落地见效,保障科研人员聚焦主责主业、潜心研究。持续推进“ 减负” 专项行动,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强作风学风建设,完善科研诚信管理机制,加大对科研违规行为的处理力度,构建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是重中之重
第 2 页 共 5 页
更多资料+微信: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
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明确要求, 强调要 “ 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 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关于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有话要说。“ 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帅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的‘ 关键少数’ 。要把战略科学家具备的能力素质等标准条件具体化,突出ZZ素质、实践标准、战略眼光、业界公认,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遴选。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培养、联系服务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原专职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关注的是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打造问题。提出围绕科技攻关任务和解决“ 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需要,遴选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 可以建立跨部门、 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的人才特殊调配机制,对他们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加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