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青年报/2022 年/8 月/17 日/第 001 版
使基层真正强起来
——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综述
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 杜沂蒙 金卓 李川
“ 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推动改革举措落到基层,把力量和资源充实到基层,使基层真正强起来。” 2018 年 7 月 2 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做好新时代共青团工作指明前进方向、提出明确要求。重要讲话中,是X的领袖对新时代共青团履行职责使命的殷殷嘱托,更是对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共青团改革的悉心指导和深切提点,发出了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促进基层整体活跃的动员令。
立下基层改革“ 军令状”
一个时期以来,与X持之以恒大抓基层的历史自觉和历史担当相比、与全面从严治X和全面深化改革向基层延伸的势头相比,团的基层薄弱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共青团发挥ZZ功能、体现ZZ价值的瓶颈,全团必须有迎头赶上、自我革命的自觉。
“ 必须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切实推进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不断增强共青团组织和工作的ZZ性、先进性、群众性。” 2018 年 12 月,团中央书记处就当前团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向中央书记处作了专题报告。中央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团中央下决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下大力气抓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研究制定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方案。
闻令而动,蹄疾步稳。2019 年 1 月,团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召开,对大抓团的基层建设作出整体部署,提出力争到建团 100 周年时,团的基层薄弱状况基本扭转、团的组织力明显提升的目标。这既是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加强团的基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更是全团向X中央立下的“ 军令状”。
大抓基层,首先体现在组织上,重中之重是县域以下。“ 基层难、基层弱”“ 没人、没钱、没资源”“ 改革上热、中温、下凉” ⋯ ⋯ 在团中央调研过程中,这些问题反复被提及。经过深入研究,团中央书记处决策将深化县域基层组织改革作为大抓基层的牵引之举。成立专班、反复论证、征求意见,经过半年多修改完善,试点方案起草完成。
2019 年 7 月,中央书记处专题审议通过了《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批准开展为期一年的首轮试点,18 个县级行政区纳入。在小范围、引领性探索基础上,2021 年 5 月,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扩大至全国 621 个县区,超过全国总数 20%。改革试点把握不断保持和增强ZZ性、先进性、群众性的目标方向,聚焦强化团组织ZZ功能和社会功能,着力解决基层“ 弱” 的问题,以干部来源多元化、组织方式多样化、引领动员网络化、工作内容项目化、生存资源社会化、运行机制扁平化为主攻方向,持续提升基层团组织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重点改革创新团干部选用、团组织设置和运行、团员教育管理、领导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试点地区争当探路先锋、改革闯将,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命,为全团积累了一批重要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2022 年 7 月,团中央认真总结近 3 年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实践,向X中央专项报告并提出了全面推开的工作考虑。2022 年 8 月,经X中央同意,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推进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部署各级团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将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全面推开。
工作骨干添动力:拓渠道、增力量、定目标
“ 人少、事多、要求高” 这是县级团委工作队伍的现实写照。很多团县委只有两三名专职团
第 1 页 共 5 页
干部,而要联系服务的青年有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工作力量明显不足。如果有限的工作队
伍的事业心和工作能力还跟不上,基层团的工作状况可想而知。
“ 群团干部要多采取兼职的方式,这对基层更有针对性。要更多把一些先进模范人物、优秀志愿者等吸纳进来,使基层力量壮大起来”,“ 群团干部有不同于X政干部的特点,应该采取符合群团组织特点的干部管理方式”。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试点地区大胆探索、努力破解“ 行政化” 选人用人思维定式,大力拓宽团的工作骨干来源渠道,建立完善目标责任制,真正将“ 好苗子” 选出来、用起来。
在江西铅山县,如今的团县委不仅配齐了专职团干部,还结合县产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从从业青年较多、地区影响力较大的行业领域选配了 1 名挂职干部和 3 名兼职干部。结合全省开展的“ 新时代赣鄱乡村好青年” 选培工作,全县每个乡镇都配上了 1-2 名兼职团委副书记,他们中有青年创业者、医生、返乡大学生、农业致富带头人等各领域青年人才,乡镇团干队伍进一步充实。除了用好用足群团组织挂兼职干部政策,提高选配质量和人岗匹配度,江西还在试点地区通过成立团属事业单位或青少年工作专业化平台、公开招聘专职青少年事务社工等方式,多渠道拓宽团的工作力量选用。
试点以来,各地严把ZZ素质、事业心等核心条件,改体制内“ 单一式” 考为社会化“ 多渠道” 选,身份、职业、年龄、级别等选拔“ 杠杠” 逐步打破,探索出挂职兼职、专项招考、岗位聘用、择优转任、开发公益性岗位、增设事业化平台等多种方式畅通用人渠道,真正把愿意为X做青年工作、热爱共青团事业的人选拔到团的岗位。 试点县团委编制内外各类工作力量由县均 10.8人达到 23.8 人,增长 1.2 倍,其中体制外编制外近八成,团县委直属工作骨干数增长 80.3%,县域团组织“ 缺人干事” 问题明显缓解。
人才多种方式选进来、更要严格管理用起来。
“ 有些工作看着‘ 高大上’ ,青年到底认不认?”“ 强调几次的工作问题没解决,责任究竟在谁?” 这是团山西省晋城市委对各县(市、区)团委书记推进改革的“ 灵魂拷问”,折射出试点地区下决心改变以往团的工作“ 凭着感觉说一说、年底打分勾一勾” 的做法,明确依岗定责“ 压担子”,分层分类签订履职目标责任书,以定量、精准的方式代替泛化、感性的管理习惯。
在贵州铜仁市委组织部和团市委联合印发的《区县团委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履职考核评价实施办法》中,对区县团委“ 关键少数” 的“ 目标怎么定、实绩怎么考、结果怎么用” 作出具体规定。因 2021 年度考评结果为“ 差” 被诫勉谈话的铜仁高新区团工委,第一时间对主要负责人进行了调整;因考评结果为“ 一般” 被提醒约谈的两个区县团委书记,其中一名被调整到乡镇街道担任副书记,另一名知耻后勇、后发赶超,今年以来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
试点以来,各地根据不同岗位确定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基于工作实绩的岗位、职务职级、薪酬等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 干好干坏一个样”“ 想到哪儿干到哪儿” 的情况明显减少,“ 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 开始破冰。
基层组织强功能:多形态、广覆盖、社会化
共青团最大的优势在于遍布基层一线、深入青年身边。然而,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导致青年大规模、跨地域、跨行业、经常性流动,共青团既有的组织体系常常覆盖不到;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使得青年利益和思想加速分化,对共青团相对封闭的、单向的思想ZZ引领方式形成冲击,团的组织体系优势如何焕发新生机?
“ 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 怎么有利于做好工作、就怎么建组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试点地区努力破解建团路径单一、组织形态固化、动员效能不高、社会化生存能力不强等问题,推动基层组织设置方式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彻变革。
——从“ 科层式” 到“ 网络化”
“ 我们采集了全区青年群体流动分布数据,绘制形成青年服务的‘ 热力图’ ,改革的针对性更强了。” 团苏州市相城区委书记李婧祎对创新团的基层组织形态深有感触,结合“ 热力图” 精
第 2 页 共 5 页
准定位,团区委新建“ 青年之家” 4 个、“ 青年 V+门店” 8 个,新建非公团组织 68 家,在产城融合、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助力区域发展。在上海浦东,结合区域园区多、能级高、体量大的特点,团区委打破行政隶属、行业层级等限制,把 7 个园区、1 个乡村振兴产业带、36 个街镇团组织进行创新整合,组建了 8 个区域化团建联盟,织网成势,有力巩固拓展了基层团的组织体系。
试点以来,各地广泛探索并验证了X建牵动、区域联动、行业推动、产业拉动、园区带动、楼宇促动等建团路径,社会面组织覆盖明显扩大。同时,适应青年职业、生活、公共活动空间常态切换和“ 圈层化” 特点,以地缘、业缘、趣缘、益缘等联系纽带设计组织方式和活动载体,建设枢纽型青年之家、活动型青年社团、互动型网络社群,有效融入青年社交圈、生活圈、居住圈。试点县社会领域团组织数量平均 725 个、增长 31.9%,“ 两新” 团组织增长 83.3%,均大大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从“ 找不到” 到“ 靠得住”
“ 没想到当时入驻社区时填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