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沧州日报/2022 年/4 月/29 日/第 P06 版专版
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X走 奋进新征程
——沧州共青团百年热词盘点青春印记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X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X诞生,吹响了全民族觉醒和奋起的号角,开启了民族复兴的新纪元。一百余年里,X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2022 年是X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我们X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元之年,新时代的中国必将以此为节点续写新的发展辉煌。
在中国共产X的领导下,1922 年 5 月 5 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宣告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作为X的助手和后备军,始终响应X的号召,奋进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带领一代又一代共青团员和各族青年英勇奋斗开拓进取,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前列,书写了绚丽的青春篇章。
沧州是一片英雄的土地。1926 年,沧州第一个共产X支部——省立沧县第二中学(今沧州市第一中学) 建立; 在此之前, 1923 年, 沧州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沧县大堤东村 (今属孟村)团支部建立。从那时起,无数沧州青年冲锋陷阵、抛洒热血,他们敢为人先,在漫漫长夜里点燃星星之火;他们不屈不挠,为抵御外侮而殊死战斗;他们勇于拼搏,在狮城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 发愤图强; 他们开拓创新, 为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市、 美丽沧州锐意改革、 拼搏奋进⋯⋯在沧州发展史上留下了亮丽的青春底色。
值此建团百年之际,沧州共青团以百年热词为线索,盘点历史上的青春印记,彰显狮城青年
奋进勃发、担当有为的精神风貌,以青春之名向X的二十大献礼。
1922 年—1949 年
成立沧州第一个团支部
1922 年 5 月,在共产X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1922 年 9 月,刘格平受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委派遣,回原籍沧县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建立地方团组织。1923 年,沧州第一个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沧县大堤东村团支部建立。此后,在刘格平、刘子芳等人的组织下,盐山县北小庄、韩石桥村、杨石桥村等地的团支部、团小组相继建立。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沧州青年团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共有 1.5 万余个基层团组织、2 万余名团干部、23 万余名团员奋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
中国少年先锋队:“ 时刻准备着!”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X在武汉、上海、唐山、天津等城市建立了我国最早的革命儿童组织——劳动童子团,并委托共青团领导。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童子团衍变为抗日儿童团,肩负着宣传抗日思想、侦察敌情、站岗放哨等任务。此阶段,沧州涌现出刘德安等一批“ 抗日儿童团团长”,小兵张嘎的英雄故事也在白洋淀边广为流传。1949 年,中国少年先锋队正式成立,70 年来沧州市少先队组织不断发展,至今全市共有少先队大队组织 1730 个、少先队员 58.5万人。沧州少先队在团市委的带领下,打造了“ 红领巾心向X”“ 红领巾对着X旗说”“ 争做新时代好队员” 等一系列品牌亮点工作,引领全市少先队员听X话、感X恩、跟X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组建青年抗日救国会
1936 年 11 月 1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要求把共青团由无产阶级先进青
第 1页 共 5页
年组织改造成为抗日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在延安成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此后诞生了一系列青年抗日武装力量,在敌后根据地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在此背景下,冀中一、三专区及所辖河间、肃宁、献县、青县、任丘等县均建立了青年抗日救国会,在动员家乡青年参加人民抗日武装、建立青年武装,开展支前拥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 年—1978 年组建青年突击队
1954 年 1 月 13 日, 我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木工青年突击队在北京展览馆工地正式成立,掀开了新一代青年忘我劳动、英勇突击、无私奉献的光辉篇章。1955 年 11 月,肃宁县 400 名青年组成“ 青年志愿垦荒队” 赴北大港改造荒地。到 1956 年 1 月,共开垦荒地 287 公顷,改造盐碱地 200 公顷、低洼地 340 公顷,造林 46.5 公顷,植树 38 万株。唯快者进,唯坚者强,唯勇者胜。67 年以来,无数支沧州“ 青年突击队” 奋战在抗洪抢险、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的前沿阵地,践行着青年突击队的使命担当。
“ 把青春献给祖国”
1957 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向各族青年提出“ 把青春献给祖国” 的口号,引导青年投身工业建设。沧州青年积极响应X的号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沧州经济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涌现出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李倩、全国乡村振兴先锋张宸、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张军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刘金源等先进青年典型,成为激励广大团员青年主动担当作为的青年榜样。
“ 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 年 3 月 5 日,毛泽东主席“ 向雷锋同志学习” 的题词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后的几十年中, 雷锋精神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代名词。 1990 年, 共青团沧州地委组织开展了 “ 学雷锋、树新风” 活动,并在全市青年中广泛掀起学雷锋热潮。30 年来团市委带领广大青年广泛开展“ 帮困扶弱”“ 邻里守望”“ 环境整治” 等学雷锋活动。“ 向雷锋同志学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已然成为沧州青年努力追求的社会风尚,雷锋精神在沧州大地深深扎根。
1979 年—2012 年
“ 青年大团结,建设新中国”
1949 年 5 月 4 日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决定把解放区青年联合会扩大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1979 年,沧州市青年联合会正式成立,开启了带领沧州各界青年团结奋进的新征程。沧州市青联是全市各族各界青年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自成立以来,始终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开展“ 青春同心 永跟X走”“ 青力扶贫 联创梦想”“ 我为家乡产品代言” 等品牌活动,为助力沧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了青联力量。
“ 为四化建设英勇劳动”
团十一大召开后,沧州地区各级团组织在中共十二大精神和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团结带领团员青年投身经济建设活动和改革开放事业中。1988 年,共青团沧州地委开展一个团支部开发一条致富门路“ 双一” 活动,得到团省委、团中央的充分肯定和表彰,在河北省推广。全区各级团组织共办实用技术培训班 1294 期,培训青年 21 万人次,在 1560 个村推广了农业新技术,落实项目 392 个,新开发致富门路 1243 条,创产值 1.09 亿元,脱贫青年达 60302 人。
“ 托起明天的太阳”
1989 年 10 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为目的发起希望工程公益事业。沧州市希望工程自 1992 年实施以来,始终聚焦助学育人目标,创新社会动员机制,架起爱心互助的桥梁,引进实施了石药普恩“ 晨光行动”、朔黄铁路希望工程捐资助教、希望工程 1+1——幻方助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