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更多资料+微信: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沈阳日报/2022 年/5 月/13 日/第 001 版
践行“ 两邻” 理念 推动扶残助残取得新突破
——专访沈阳市残联负责人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 封葑
在 5 月 15 日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前夕,本报记者就助残工作采访了市残联负责人。
记者:5 月 15 日是第三十二次全国助残日,“ 助残” 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很高兴与您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市残联负责人:“ 助残” 是一个内涵很深、很丰富,外延很宽、很广泛的体系,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沈阳市助残工作的基本情况。
市残联负责人:从广义“ 助残” 角度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已经形成了“ X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残联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强有力的工作体系和“ 普惠+特惠” 的政策体系,覆盖了残疾人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的各方面、全过程,切实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重要论述,残疾人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从狭义角度看,“ 助残” 一般可比较直观地理解为社会各方面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当前,“ 弱有所扶” 的理念在全市深入人心,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氛围日益浓厚,仅从沈阳市残联 2021年统计数据看,全社会各级各类组织、志愿者直接帮扶残疾人 3 万余人次。
我市有扶残助残的光荣传统,且在这一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和传承的过程中,特别注重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深化其时代化实践。特别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践行“ 两邻” 理念、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有关工作部署,以“ 两邻” 理念指导、牵动扶残助残,将认识引向了新高度,实践呈现新发展,必将推动更全面、更精准地实现“ 残疾人的事有人管,管得有条有理管到位;残疾人的事有人问,问寒问暖问到家。”
记者:我们所探讨的“ 助残” 是否可以理解为更多的是指狭义层面的?您刚才讲到了以“ 两邻” 理念指导、牵动扶残助残,这段时间,本报连载了“ 我是对门儿” 专题,每件发生在残疾人身边的助残事例都非常温暖、感人,这方面请您介绍一下情况。
市残联负责人: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今天探讨的主要是动员社会力量助残。
首先,关于“ 两邻” 理念指导和牵动助残,要对“ 两邻” 理念的深邃内涵有深刻理解。全市残联组织以“ 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 专项行动为契机,将对“ 两邻” 理念的学习、诠释作为思想解放的重要内容;在加深对理论、文化高度理解的同时,在“ 两邻” 与助残的结合、与残疾人需求特点结合上下功夫,从“ 两邻” 理念中找思路、找方法。
2022 年,市残联下发的 1 号文件,专门对这项工作作了部署。我市有很坚实的助残实践基础和突出的助残成效,特别是在组织专门性、集中性助残项目、助残活动方面,积累了很多有益经验,解决了残疾人大量的需求,尤其是“ 共性” 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如何能够更精准帮助残疾人解决生产生活中个性化、特需化、日常化的需求,提供直面直达的暖心服务,是助残又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可以说,“ 两邻” 理念为我们实现助残工作具有标志意义的新发展、新突破,提供了更宽更深的思路和更高更远的目标。
要创设新的载体。全市残联组织正在开展实施的“ 我是对门儿” 双向选择帮扶行动,正是残联组织以“ 两邻” 理念为指导,在深化扶残助残方面的载体性工作,准确把握残联组织属性,发挥“ 联” 的作用,将残疾人身边有助残愿望和热情的各方面力量与残疾人的日常需求更直接、更
第 1 页 共 3 页
更多资料+微信:180914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你要的全都有/每天稳定更新】
日常化地衔接。使“ 对门儿” 成为残疾人信任、可及可达的帮扶者,助残者叫响“ 我是对门儿”;使“ 对门儿” 成为爱心人士常态化帮扶的对象,残疾人安心“ 我是对门儿”;使“ 对门儿” 成为残健同行的纽带,双方共情共促“ 我是对门儿”。以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常化、生活化助残的良性互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与残疾人共同践行“ 两邻” 理念的实际成效,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
记者:“ 我是对门儿” 感觉特别生活化、接地气,仿佛“ 对门儿” 在敲门,在设计这样一个生动的工作载体时,市残联是如何考虑的?
市残联负责人:确实如此,“ 我是对门儿” 是一个非常有温度的场景,这种场景在过往中是比较经常化的,但随着社会生活形态的变迁,“ 对门儿” 意识、“ 对门儿” 情感有所淡化。在设计组织这项工作中,我们首先从“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理念中找切入点,从“ 伴” 的物理距离和“ 善” 的情感共鸣两个方面展开,“ 善” 之亲,“ 伴” 之近,而亲近必然是双向互动的。“ 对门儿”具有双面指向,一方面是泛指残疾人日常生产、生活环境周边有意愿为残疾人提供帮扶的爱心人士(或组织机构);另一方面指需要帮扶的残疾人。“ 我是对门儿” 是供助、受助双方直观化、常态化的情感和行为连接。
其次,以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