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上海证券报/2022 年/8 月/11 日/第 008 版上证观察家
推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银行业要唱“ 重头戏”
——访浦发银行X委书记、董事长郑杨
记者 魏倩
今年二季度以来,X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如何激活和满足实体经济需求?如何稳住经济大盘、对受影响的行业和企业进行纾困?如何平衡好短期风险与中长期发展?
作为总部在上海的国有股份制银行的“ 掌门人”,浦发银行X委书记、董事长郑杨认为,商业银行既要全力当好政策措施的落实者,又要全力当好经济民生的服务者,还要全力当好风险底线的坚守者。
郑杨表示,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讲,要激活实体经济需求,首先就要全力推动新增资金主要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在融资规模量大的“ 债” 和“ 贷” 领域,银行业要唱“ 重头戏”,充分发挥主承销、主渠道的优势作用,及时将稳经济的“ 源头活水” 注入实体经济。
1.发挥好资源配置渠道作用 推动政策落到实处
上海证券报:您如何理解银行业在本轮经济恢复过程中的作用?
郑杨: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出台了“ 33 条” 一揽子政策措施,从财政、货币、产业、消费、外贸、就业等各方面进行统筹部署,全方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振全国经济。
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支柱,在本轮经济恢复过程中,要着力发挥好以下三方面作
用:
一是全力当好政策措施的落实者。商业银行要认真学习领会、精准把握X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重要政策精神,发挥自身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渠道作用,将宝贵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国家重点支持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积极推动各类宏观调控政策落到实处,全力以赴助力稳住经济大盘。
二是全力当好经济民生的服务者。商业银行要强化“ 金融报国”“ 金融为民” 的使命担当,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快落地见效。同时,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乡村振兴、消费民生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度,积极纾困各类受疫情影响群体,助力经济早日恢复常态。
三是全力当好风险底线的坚守者。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商业银行要坚持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为稳定经济大盘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内外部环境的趋势研判,持续提升对潜在风险的预测预警和及时处置化解能力,确保资产质量稳步夯实,守好老百姓的“ 钱袋子”。
上海证券报:今年上半年以来,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在您看来,激活实
体经济需求,要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
郑杨: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讲,激活实体经济需求,可从以下四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全力推动新增资金主要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在融资规模量大的“ 债” 和“ 贷” 领域,银行业要唱“ 重头戏”,充分发挥主承销、主渠道的优势作用,及时将稳经济的“ 源头活水” 注入实体经济。同时,积极拓宽金融产品的服务覆盖面,进一步突出资金对各类型市场主体的“ 精准直达”,助力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更好地发挥精准浇灌作用和救急纾困效用。
第 1 页 共 4 页
二是全力推动各类重大项目加快落地见效。尤其要高度重视“ 稳投资” 对实体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产业园区等项目的资金支持,推动新增项目尽快开工,保障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在上海,浦发银行将充分发挥主场优势,用足本次调控政策的信用放大效应,加大资金投放量,跨前投资、靠前承销,支持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盘活各类生产要素。
三是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为企业在绿色转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等领域的项目提供“ 股债贷一体化” 的综合金融服务;重点完善小微金融服务“ 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加快提升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和便利度;精准锚定外贸企业需求,扎实做好各类跨境金融服务,助力上海产业链供应链“ 稳链固链”。
四是多维发力促消费、稳就业、保民生。加强对受疫情影响的各类重点群体的纾困支持,本着“ 应延尽延” 的原则,主动减轻资金还款压力;围绕促消费政策,聚焦新能源汽车、购物节等重要消费领域和场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撑力度,持续推进减费让利,积极做好各类防疫保供支持,助力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民生加快恢复。
2.及时为企业“ 输血供氧” 保链稳链
上海证券报:作为银行机构,浦发银行是如何贯彻“ 经济要稳住” 的要求,出台了哪些特色
或创新的举措?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效?
郑杨:今年上半年,上海等地发生疫情后,浦发银行第一时间制订推出可持续服务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数字化转型优势,聚力提升“ 无接触” 服务能级,确保金融服务 “ 不断档”。同时,积极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 、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及《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在 4月推出《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 十六条” 举措》基础上,于 7 月初再推出《支持上海经济重振发展“ 二十条” 措施》,并追加 1900 亿元专项额度,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外贸企业复工达产,支持上海重大项目落地,加速提振个人消费,进一步支持上海市经济重振发展。
一是为企业“ 输血供氧”。及时设立专项额度、开辟绿色通道,对防疫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相关行业,以及科创企业、小微企业等加大信贷保障;对于涉及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疫情防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涉及防疫、国计民生的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并购重组和资产证券化等创新直接融资工具,拓宽疫情防控企业融资渠道;落实“ 减费让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主动排摸梳理受疫情影响或遭遇临时资金困难的企业,减轻还本付息压力,对于无还本续贷应续尽续。
二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围绕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流、先进装备制造业等 5个行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发展资金需要,批量定制方案,提供优惠利率,快速审批放款,助力保供强链;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建筑施工、制造业等产业链供应链的核心企业,运用各类应收应付、物业资产、收费权等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三是支持上海重大项目落地。聚焦上海主场,通过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并购贷款等优势产品,支持上海重大项目加快落地;设立特定债券投资支持额度 300 亿元,加强对上海属地企业境内外债券发行、 地方专项债融资和上海抗疫保供等主题金融债投资支持, 其中支持上海复工复产、推动外贸保稳提质、支持上海抗疫保供等主题金融债投资规模均列全市场第一。
四是支持外贸企业发展。提供外币专项优惠利率贷款,优先支持工贸一体化等外贸型企业,以及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外贸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