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经济日报/2022 年/4 月/21 日/第 007 版财金
聚焦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等需求——
金融精准服务新市民
本报记者 王宝会
3 月份,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了新市民范围。何为新市民?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 3 亿人。专家表示,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
近日,银保监会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北京、山东、广东、重庆四省市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有关
情况。在金融服务新市民过程中还有哪些难点和堵点问题?重点在哪些领域发力?
聚焦领域细化服务
新市民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比如,建筑工人、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群体,他们为城市发展贡献了力量。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新市民人口数量有 3 亿多,他们都面临着安居乐业、就业创业、租房买房、孩子上学、老人养老这些需求,都是非常实实在在的。因此,非常有必要完善金融服务,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新市民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记者从通气会上获悉:山东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近三年来均保持在 100 万人以上,每年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北京市有 800 多万新市民,约占全部常住人口的四成;广东省是外来人口第一大省,截至 2021 年末,广东的新市民超过 4000 万人;与北京、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不同,重庆新市民的来源主要是川渝广大农村,去向主要是成渝城市群。
小微企业是吸纳新市民的主力军。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在积极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增量扩面的同时,不断扩大主体覆盖面。“ 建设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融资服务平台,推动银行信贷精准投向小微企业,持续吸纳在京新市民创业就业。” 北京银保监局副局长王威在通气会上表示。总的来看,四省市金融监管部门实现了监管和地方政府在就业、创业、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的政策协同,重点围绕与新市民关联度紧密的信贷投放、农民工工资管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等领域实施了细化监管,引导银行业保险业积极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
目前,新市民规模扩张速度快、发展潜力大、需求层次多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郑忱阳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是增强金融服务适应性、普惠性的关键举措。新市民金融服务是有待开发的领域,供需尚未匹配,增长空间较大。随着竞争日趋激烈,服务新市民成为银行业的新兴业务增长点,尤其对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更是与大型银行形成错位竞争、互补发展的新赛道。
“ 精准画像” 破解难题
新市民在城镇居住时间短、个体分散,在享受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面临信用等级难识别、有效
抵押物不足等问题,传统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很难有效覆盖这类群体金融需求。
《通知》发布以来,各地金融机构出实招,对新市民开展“ 精准画像”,有效打通了金融与新市民之间的堵点。北京积极推进政务数据与监管数据共享,有效缓解新市民因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的金融服务不充分问题。 山东引导银行机构探索构建新市民户籍地、 居住地和工作地 “ 三地联动”机制,通过区域联动解决金融服务所在地和抵质押物所在地的空间错配,提供精准服务。“ 综合研
第 1 页 共 2 页
判新市民银行卡和相关线上收支记录,简化传统资信证明方式,加强运用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对新市民信用状况的精准画像,让惠民惠企好政策直达金融消费者。” 山东银保监局二级巡视员许彦峰表示。
当前,金融机构应及时创新消费金融服务,为新市民提供更多个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