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2 年/6 月/24 日/第 005 版地方
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银保监局X委书记、局长 蒋平
今年 3 月,银保监会联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4 月,重庆银保监局出台《金融支持新市民安居乐业实施细则》 ,针对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新引进专业人才、新退伍军人等新市民群体,从创业就业、住房、培训及教育、健康养老、基础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四十一条支持措施。这既是对近年来重庆金融业服务新市民的经验总结,也是立足重庆实际,落实国家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再出发。同时,也需要在深刻认识新市民金融服务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把握好四对关系,进一步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量。
对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三个认识
“ 回不了的乡”“ 进不了的城” 曾是部分新市民群体的困境写照,也是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表现。从加强金融服务的角度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是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践行X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使命。
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X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当前,我国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新市民收入差距和经济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是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共同富裕时指出,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就是要促进金融服务的普及普惠,倡导在可负担成本的基础上无差别地为有需求的“ 新”“ 老” 市民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金融领域以公平公正的服务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新市民平等享受改革开放硕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新市民概念起源于农民工并逐步扩展至城市流动人口,这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去在各地城镇化进展中,因主客观条件制约及片面追求 GDP 产生了挤占农业资源和农民利益的问题;城市流动人口受户籍制度或自身技能等条件制约,难以均等化享受城镇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稳定。近十多年来,国家及部分地区陆续出台了有关新市民教育、户籍、权益保护等系列政策,逐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让新市民真正享受“ 市民” 待遇。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有助于政府部门建设新市民安居乐业重大民生工程,有助于新市民享受均等化的金融服务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是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抓手。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即“ 两高” 目标的重要举措。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 大城市带大农村” 的格局和“ 城乡统筹试验区” 的定位决定了在重庆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更具紧迫性。2021 年,重庆新市民数量约在 540 万以上,重庆 412 万外出人口成为其他城市的新市民。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人才资源,随着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人才回流、引进人才的规模和趋势也在持续加强。强化对人才安居乐业的社会保障,才能让人才立住脚、留住心、扎下根。加强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目标之一就是要助力重庆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发挥人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应把握好四对关系
新市民群体的出现和壮大与过去数十年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紧密相关,未来要做好新市民金融
服务还应把握好四对关系。
第 1 页 共 3 页
把握政策增量与存量的有效衔接。新市民在城镇安居乐业,涉及创业就业、住房、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养老保障、权益保护等方方面面。各级政府部门已针对性地推出了财政、税收、就业、住房、社保等一揽子配套政策。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要做好金融政策与现有支持政策的有效衔接,推动各类政策进一步细化优化。如,在支持新市民创业就业方面,既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以及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也要研究创新适合新市民群体生产生活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方面,既要坚持“ 房住不炒” 定位,也要从增加合理供给、助推平台搭建、 加强渠道建设等方面助力租购并举的市场健康发展, 大力帮助新市民缓解住房困难。
把握产品供给与客户需求匹配适当。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快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