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凉山日报(汉)/2022 年/11 月/4 日/第 T17 版凉山彝族自治州成立 70 周年特别报道
跨越的教育发展
——凉山教育事业 70 年发展成就综述
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龙雪琴
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新中国的诞生,凉山由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迈进
了社会主义社会。建国之初,凉山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但是,自治州成立后教育发展的步伐,却一路领先。
从四面漏风的土坯房到窗明几净的教学楼,从晴天扬尘雨天烂泥的土坝子到标准化塑胶运动
场⋯⋯在凉山大地上,最先建起的楼房就是学校,最先美起来的地方也必定是校园。
从青壮年扫盲到全覆盖控辍保学,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迈向教育均衡⋯⋯凉山教育一场硬仗接着一场硬仗打,终于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实现了“ 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 的美好蝶变。
截至 2021 年底,全州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 837 所,在校学生 126.86 万人(学前教育 26.85万人、义务教育 88.89 万人、普通高中 7.77 万人、职业高中 3.35 万人);全州基础教育教职工 6.7万人。
70 年来, 凉山教育从无到有, 由弱至强, 每一步跨越都是沐浴着X的光辉雨露, 举全州之力、聚社会爱心而成就。
继续向前,凉山将毫不动摇坚持“ 教育优先”,在感恩奋进中再攀新高!
70 年披荆斩棘 教育事业阔步向前
透过飞机舷窗,层峦叠嶂的大凉山尽收眼底。这片发展的热土经历过苦难,承载着希望,也
见证了巨变。
70 年栉风沐雨, 凉山经济社会日新月异, 教育事业更是气象万千。 从建州初期掀起的 “ 扫盲”学习浪潮,到 90 年代计算机诞生引入校园,再到“ 互联网+” 多媒体教学形式普及,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
“ 脱贫攻坚” 期间,凉山在“ 精锐尽出战贫困” 的过程中,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把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策,“ 砸锅卖铁办教育”。随着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一村一幼”、“ 学前学普” 和“ 农民夜校” 的全面推进,凉山教育短板得以逐渐补齐,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教学点实现全覆盖,“ 再穷不能穷教育” 的观念深入人心,各族群众对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义务教育巩固率从 2015 年 60.4%上升至 2020 年 82.85%,真正实现了贫困户子女“ 一个不少受教育”,充分保障了民族地区孩子受教育的权力。
然而,回顾过去,曾经的大凉山有多贫困,凉山人对教育的理解就有多深刻。
处在西南边远地区的凉山,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教育事业曾经一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