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g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 年/11 月/17 日/第 006 版专版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 陈祖鹏
当前,“ 双减” 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比如,部分家长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学校努力给学生减负,一些家长却忙着给孩子增负,削弱了“ 双减” 的效果,阻碍着“ 双减”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一预期目标的实现。“ 双减” 政策指出,要“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健全保障政策,明确家校社协同责任”。因此,推进“ 双减” 政策落地,需要构建家校社紧密合作、协同育人的共同体,提升全社会的教育参与度和教育获得感,保证全社会教育方向的一致性,从而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 双减” 政策落地过程中,家校社之间存在一些矛盾。长期以来,受应试导向的教育观念影响,分数、升学成为不少人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虽然“ 双减” 政策旨在构建良好基础教育生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但是功利化的教育理念一时难以转变,仍有不少人怀疑“ 双减” 政策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学校、家庭和社会是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有调查显示,“ 双减” 政策出台以后,有些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变相给孩子补课;还有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和自己无关,将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些现象说明,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关于“ 双减” 的认识还远未达成共识。任何改革都必然存在阵痛期”,“ 双减” 政策的实行可能会出现学生成绩波动的情况,这会导致三方的矛盾加剧,形成学校努力减负、家长和社会刻意给孩子增负的困境,从而严重影响“ 双减” 政策的效果。可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割裂,束缚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 双减” 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需要调动全社会的教育力量,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塑造健康的基础教育生态。“ 双减” 政策的出台,是要应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功利化教育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恶劣教育生态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负面影响。青少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