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智囊团” 系列№ 57 6
2023年11月
目 录
辽宁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综述 1
甘肃农垦集团改革成效综述 3
X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2022年度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5
绵阳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7
5.2022年绵阳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11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改革一周年综述 15
五年来深化共青团基层建设和改革工作综述 19
呼伦贝尔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半年综述 24
桦南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27
钦州市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综述 30
银川市“六权”改革综述 33
甘肃建投集团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综述 37
二〇二二年广西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40
14.2022年四川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45
团市委推进县域共青团组织改革综述 48
海东撤地设市十周年之人民检察事业改革发展综述 50
平利县推进乡镇社会治理创新改革试点工作综述 54
中国黄金集团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以来改革发展综述 58
石家庄市推动城市更新改革综述 71
黔南州2022年度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79
21.2022年清丰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81
今年以来濮阳工业园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85
今年以来濮阳工业园区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88
广安市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综述 91
甘肃建投集团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综述 95
山钢集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综述 97
襄阳市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改革工作综述 100
贵州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改革专项小组2022年
度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104 29.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22年度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106
濮阳市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综述
双辽市全力做好乡镇(街)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综述 110
珲春市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综述 112
33.5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综述 115
新时代以来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综述 123
陇东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发展综述 127
木垒县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综述 131
保定市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134
38.2022年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136
39.通化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142
昂起“龙头”破浪行
辽宁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综述
(2023年6月24日)
国有企业是辽宁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是以全面振兴新突破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辽宁的重要支柱。
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辽宁国资国企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X的建设重要论述作为工作的根本遵循,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批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得到破解,一些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发展取得新突破,全省国企焕发新活力,展现了新气象,振兴发展的“龙头”高高昂起。
深化改革,我省国资国企在“治理之变”上下真功夫,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建设更加成熟。目前,省级、市级国有企业及重要子企业全部制定了X委前置研讨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有力推动X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统一。省属、市属各级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和外部董事占多数,外部董事在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中发挥积极作用。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制度基本建立。省市各级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动态调整国资监管权责清单,厘清出资人和企业的权责边界。实施差异化分类考核,建立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巡视监督、审计监督协同监督机制,国资监管不断优化。
5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和新闻中心组织媒体实地走访深化改革的部分国企,记者们来到鞍钢集团本钢集团采访,记录重组后的本钢在2022年实现“弯道超车”,跑出“加速度”的故事。完成鞍本重组,实现东北区域钢铁产业快速集中,是我省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国有资本集中度不断提高的力证。2016年以来,我省结合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和事业单位改革,先后组建交投集团、辽水集团、环保集团等10户企业集团, 整合9户省属能源类企业组建能源控股集团,提升煤炭产能和新能源产业集中度,整合8户省属企业组建辽宁控股集团,打造省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省国资委监管企业由2017年的28户重组整合为目前的14户。握指成拳的专业化整合,
使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同质化竞争,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资问题,切实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集中度, 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全面履行ZZ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的价值追求,三大责任彼此关联,互为依托。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的全面深化,国企活力、效率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国资国企服务全省重大战略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6月, 辽宁平均气温高于往年,交投集团旗下建管公司负责建设管理的3个在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场面比天气更火热。5月31日,辽水集团所属省直水库,向全省8 个市的368.57万亩水田供水7.5亿立方米,完成春灌任务;5月15日,最新“双百”名单公布,能源控股集团所属辽宁能源煤电产业公司上榜。“围绕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我省国企积极参与畅联辽宁、水润辽宁、气化辽宁等重大项目建设,保障能源、供水、生态、粮食安全能力更强。”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如能源控股集团将保障特殊时期全省煤炭供应,交投集团负责全省高速公路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辽水集团管理了12座大型水库并承担着全省水利水网投资建设任务。
此外,近年来,我省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X的领导、X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改革,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展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历史性突破。
持续改革,为全省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省正在谋划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辽宁振兴发展的“龙头”必将更加高昂。
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
甘肃农垦集团改革成效综述
(2023年3月16日)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甘肃农垦集团深入学习领会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X的建设重要论述,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在“全面” 上谋划、“深化”上发力,上下联动,以改革之力营造发展之势,加快推动企业全方位变革。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甘肃农垦集团产业布局日益均衡, 资产质量稳步提升,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新进展、新突破。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在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过程中,甘肃农垦集团梳理国企、农垦改革“2+N” 政策体系,围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国有资产监管运营、加强X的建设等改革重点任务,制定各类改革方案、管理制度、措施办法等170余项,以企业章程为基础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按照省属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1+19”制度体系,修订完善30余项配套制度,董事会建设和运行流程进一步规范。全面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及外部董事占多数,15户重要子企业率先制定落实董事会职权实施方案并全面落实6项董事会职权,所属企业董事会自主经营决策能力进一步提升。
围绕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持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劳动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2020年以来,集团总部及各级子企业通过竞聘上岗方式新聘任管理人员219人,末位调整或不胜任退出管理人员14人。
同时,以“去行政化”改革为抓手,调整优化集团总部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建立健全定岗定编、职务晋升、业绩考核等体制机制,集团管控能力、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明显提高。
二、国有资本布局持续优化
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 甘肃农垦集团围绕省上发展“十大生态产业”战略,聚焦主责主业,加大
力度整合资产资源,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
其中,重点发展以食品精深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板块,以特药产业为主
导的生物医药板块,以“双牛”产业为主体的畜牧养殖板块,以生物降解材料为依托的新兴材料板块。
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强力推动企业间“横向合并”增强规模效应、“纵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打通产业链“最后一公里”,相继培育壮大了种业、葡萄酒、马铃薯、甜糯玉米、食葵、辣椒、啤酒花等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龙头企业。
以“引进增量、做强存量、强链延链”为目标,投资7.6亿元取得了省内民营上市公司庄园牧场的控制权,成为全省最大的全产业链液态奶龙头企业。
推进“甘味”品牌建设,农垦产品相继入选甘味品牌目录,打造了“莫高” “黄羊河”“条山”“普安康”4个中国驰名商标和“庄园”“好食邦”“亚美特”等25个甘肃省著名商标,“甘肃农垦”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三、X建引领提振企业信心
近年来,甘肃农垦集团以精细化管理抓X建,结合企业实际,从31个方面明确了X委主体责任、14个方面明确了X委书记第一责任、15个方面明确了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责任,构建了系统的责任体系和责任链条。
建立健全X建考核机制,推动X建工作从“软指标”变成“硬约束”,开展X支部标准化和X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创建活动,推进X建责任制和生产经营责任制有效联动、相互促进,基层X组织整体工作质量和X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路走来,甘肃农垦集团让市场看到了一个依法合规经营、高效高质运转的先进企业。经过努力,2022年,甘肃农垦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0.2亿元,同比增长10.2%;利润总额1.16亿元,同比增长8.41%;工业总产值22.1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100.56%;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1.46%。
虽然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深化企业改革在甘肃农垦集团的发展中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未来,甘肃农垦集团上下将持续协同发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
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助推高质量发展
X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2022年度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2023 年 4 月 26 日)
2022年,贵州X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X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着力深化组织、干部、人才制度机制改革,为提高X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
一、聚焦重要领域,突出关键环节
紧紧围绕服务保障“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找准X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体现改革效果。
聚焦增强X组织ZZ功能和组织功能,制定《关于推动基层X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方案,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聚焦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四区一高地”主定位,统筹推进农村、城市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医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领域基层X建提质增效,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良好开局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围绕提升选贤任能水平,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全方位评价管理干部信息系统,科学设置评价指标和参考要点,对平时收集掌握的干部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比对,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着眼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分类改革,按照“成熟一批,划分一批”的原则, 探索在部分条件成熟的执法机构设置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职位,全省90家县级市场监管机关纳入设置范围。完成市县两级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重新认定工作。
二、坚持问题导向,瞄准难点破题
改革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坚持问题导向,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直击痛点、破解难题。
为奋力破解人才这一制约贵州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优化整合省级人才引进政策举措,探索建立“平台引才”“以才引才”、行政指导下“柔性引才”等更加符合贵州实际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落实“优才卡”“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制度,在住房、就医、就学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持续营造真心爱才、悉
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浓厚氛围。
围绕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X的建设,创新推进货车司机群体X建工作, 建立货运领域X的组织体系,强化ZZ引领,组建209个“红色方向盘”“红色黔线”流动X员支部,完善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机制,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流动X员管理新模式,得到中组部和交通运输部充分肯定,为全国新业态新就业群体X建工作提供了贵州样本和贵州经验。
三、统筹推进落实,提高改革成效
X的建设制度改革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落实是关键。
一年来,X的建设制度改革专项小组按照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施工图、任务书、时间表,坚持统筹推进,狠抓工作落实。专项小组4项年度改革任务、6 项改革“八本账”任务全面完成。采取实地调研、加强政策支持等方式,指导和支持13项“一市一示范”和“一县一试点”改革试点。改革重大调研课题、领衔推进重大改革事项等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春潮涌动涪江畔 改革风劲逐浪高
绵阳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2023年3月15日)
改革,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变革,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绵阳锚定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目标,以改革开新局、以创新求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位深层次“大变革”,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谱写出华丽乐章。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9.94亿元、同比增长5%,总量、增速居全省第2位,在全国DP百强城市中较上年度上升6位。
这一年,“绵阳让‘撂荒地’变‘金土地’”改革经验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入选2022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创新营商环境“三度服务”2项改革经验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入选数居全省第一;“两引三推”“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等50余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140余条典型做法被央省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一项项改革措施,一条条惠民政策,在绵阳大地上描绘出大潮涌动、千帆竞发的壮美画卷,书写出一份亮丽的改革答卷。
一、对标中央不偏离
改革方向更明确、步伐更坚定
谋在深处,干在实处。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绵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以实际行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这一年,坚持对标看齐,把牢方向。筹备市委深改委会议3次、全市改革办主任会议1次,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深改委会议精神,研究提出贯彻落实意见,做到对“改什么、怎么改”心中有数、手中有招,确保绵阳改革部署与中央、省委改革决策方向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
这一年,坚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2022年春节刚过,省委常委、市委书
记曹立军就深入一线专题调研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并安排部署“三项微改革”试点。15位市领导直接抓27项重点改革任务,市委改革办领导联系8 项重大改革试点,全力推动重点改革攻坚突破。全市上下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强大改革合力。
这一年,坚持系统谋划,狠抓落实。市委深改委充分发挥统筹谋划、牵头抓总作用,谋划年度改革任务194项,其中国省改革试点69项,推出实施乡镇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市域医疗结果互认等一批首创性、集成性改革创新举措, 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全市上下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 坚持“闭环思维”,用好专项督察机制,推动重大改革协调联动、走深走实。
二、重点突破见成效
发展动力更强劲、活力更澎湃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绵阳以改革为“帆”、以开放作“桨”,大力实施“五市战略”,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活力要竞争力,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改革,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
探索建设院士专家担任“科技顾问”“科技助理”等制度,从院所、高校、企业遴选53名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才担任科技助理,收集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715项,解决需求150余项。
创新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中科大、哈工大等20所高校签约入驻,推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10件大事”,一批高价值、标志性成果在绵转化落地。
推出“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活动,开镇运营科创基金小镇,挂牌“天府科创贷”第一个分中心,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239.5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达7.15%,保持全国领先、全省首位。
绵阳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价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牵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驱力, 持续擦亮中国科技城的金字招牌。
改革,锻强产业发展“主引擎”。
2022年,绵阳高新区进入全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游仙高新区、绵阳工业园区等3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开发区“优秀”名单;全省首个健康食品产业园落户绵阳……
抓园区就是抓发展、谋园区就是谋未来!一年来,绵阳聚焦园区综合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大力实施承载能力提升、优势产业集聚等“七大攻坚”,设立50亿元园区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2亿元园区奖励补贴资金,绵阳园区特色化、集约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正逐渐引领带动整个绵阳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下好开放合作“先手棋”。
2022年11月,第十届科博会如期举办。首邀南美国家阿根廷担任主宾国, 首站展出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首创“科技城人才日”新品牌“众多首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发、自信开放的绵阳。
在全国找坐标、争位次。一年来,绵阳一手塑造“走出去”的竞争力,一手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对内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对外创新开展“两引三推”活动,全市招商引资总投资金额突破2000亿元、项目个均投资额首破10亿元级,绵阳已经成为海内外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2022年成功创建四川省开放发展示范市。
改革,构建人才聚集“强磁场”。
绵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始终把招贤纳才作为长远大计, 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经费投入,形成了一方引与育的人才热土。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一年来,绵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引才门槛不高于同类地区,政策待遇不低于同类地区”原则,创新发布“人才十条”新政,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组建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探索建设“院士小镇”全年引进海内外人才超2万名,兑现政策资金1.6亿元。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在加速集结。
改革,打造城乡环境“升级版”。
现代城镇风姿绰丽,美丽乡村星罗棋布,行走绵阳大地,新风扑面,处处可以感受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优化环境的干劲和激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年来,绵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采取每季度评选“十佳十差”乡镇方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提质,建立“林长+检察长” “林长+警长”协作机制,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9.3%,森林覆盖率达到56.13%,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绵阳大地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三、提升福祉有温度
人民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
“爷爷奶奶在乡镇上看了病,需要到城里综合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后,查过的项目就不用重复检查了,这大大缓解了我们就医的负担。” 市民彭先生感慨地说。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绵阳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科教文卫和社会体制改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守护健康绵阳。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出台《支持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八条措施》,持续推进全科基地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引进力度;印发《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实现互认检查检验项目107项。
教育综合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形成办学集团或共同体25个。
制定《绵阳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实施方案》,“一校一策”完成5所学校“民转公”。“双减”政策有效落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517家规范至26 家、压减比达94.97%。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让群众更安心。投入资金3540.3万元,开展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 将1222名“快递小哥”纳入工伤保险保障范围。深化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制定出台全国地级市首部关于平安建设的地方政府规章。
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让民生事项改革举措升华为制度成果、转化为改革红利。扎扎实实的改革成效,给绵阳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变化,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绵阳现代化建设,绵阳始终秉持“一切皆可创新、创新创造一切”的理念, 紧紧围绕“五市战略”,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一批牵引性、创造性、标志性改革,努力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实现新突破,为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多绵阳力量。
春潮涌动涪江畔 改革风劲逐浪高
2022年绵阳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
(2023 年 3 月 15 日)
改革,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变革,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绵阳锚定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目标,以改革开新局、以创新求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位深层次“大变革”,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谱写出华丽乐章。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29.94亿元、同比增长5%,总量、增速居全省第2位,在全国DP百强城市中较上年度上升6位。
这一年,“绵阳让‘撂荒地’变‘金土地’”改革经验得到国务院领导肯定性批示,并入选2022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创新营商环境“三度服务”2项改革经验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入选数居全省第一;“两引三推”“一院所一平台一产业”等50余项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140余条典型做法被央省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一项项改革措施,一条条惠民政策,在绵阳大地上描绘出大潮涌动、千帆竞发的壮美画卷,书写出一份靓丽的改革答卷。
一、对标中央不偏离,改革方向更明确、步伐更坚定谋在深处,干在实处。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绵阳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
以实际行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这一年,坚持对标看齐,把牢方向。筹备市委深改委会议3次、全市改革办主任会议1次,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深改委会议精神,研究提出贯彻落实意见,做到对“改什么、怎么改”心中有数、手中有招,确保绵阳改革部署与中央、省委改革决策方向一致、目标一致、步调一致。
这一年,坚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2022年春节刚过,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曹立军就深入一线专题调研片区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并安排部署“三项微改革”试点。15位市领导直接抓27项重点改革任务,市委改革办领导联系8
项重大改革试点,全力推动重点改革攻坚突破。全市上下形成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强大改革合力。
这一年,坚持系统谋划,狠抓落实。市委深改委充分发挥统筹谋划、牵头抓总作用,谋划年度改革任务194项,其中国省改革试点69项,推出实施乡镇抓经济发展激励试点、市域医疗结果互认等一批首创性、集成性改革创新举措, 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全市上下大力践行“一线工作法”, 坚持“闭环思维”,用好专项督察机制,推动重大改革协调联动、走深走实。
二、重点突破见成效,发展动力更强劲、活力更澎湃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绵阳以改革为“帆”、以开放作“桨”,大力实施“五市战略”,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活力要竞争力,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
——改革,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
探索建设院士专家担任“科技顾问”“科技助理”等制度,从院所、高校、企业遴选53名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才担任科技助理,收集技术需求和科技成果715项,解决需求150余项。创新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中科大、哈工大等20所高校签约入驻,推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 等“10件大事”,一批高价值、标志性成果在绵转化落地。推出“创新金三角·智汇科技城”活动,开镇运营科创基金小镇,挂牌“天府科创贷”第一个分中心,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239.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7.15%,保持全国领先、全省首位。
……
绵阳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价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为牵引,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驱力, 持续擦亮中国科技城的金字招牌。
——改革,锻强产业发展“主引擎”。
2022年,绵阳高新区进入全国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游仙高新区、绵阳工业园区等3个开发区进入全省开发区“优秀”名单;全省首个健康食品产业园落户绵阳抓园区就是抓发展、谋园区就是谋未来!一年来,绵阳聚焦园区综合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大力实施承载能力提升、优势产业集聚等“七大攻坚”,设立50亿元园区产业发展基金,每年安排2 亿元园区奖励补贴资金,绵阳园区特色化、集约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正逐渐
引领带动整个绵阳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下好开放合作“先手棋”。
去年11月,第十届科博会如期举办。首邀南美国家阿根廷担任主宾国,首站展出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首创“科技城人才日”新品牌众多首次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生机勃发、自信开放的绵阳。
在全国找坐标、争位次。一年来,绵阳一手塑造“走出去”的竞争力,一手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对内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面对面,对外创新开展“两引三推”活动,全市招商引资总投资金额突破2000亿元、项目个均投资额首破10亿元级,绵阳已经成为海内外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2022年成功创建四川省开放发展示范市。
——改革,构建人才聚集“强磁场”。
绵阳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始终把招贤纳才作为长远大计, 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经费投入,形成了一方引与育的人才热土。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一年来,绵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引才门槛不高于同类地区,政策待遇不低于同类地区”原则,创新发布“人才十条”新政,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组建全省首家人才发展集团;探索建设“院士小镇”全年引进海内外人才超2万名,兑现政策资金1.6亿元。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在加速集结。
——改革,打造城乡环境“升级版”。
现代城镇风姿绰丽,美丽乡村星罗棋布。行走绵阳大地,新风扑面,处处可以感受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优化环境的干劲和激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年来,绵阳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采取每季度评选“十佳十差”乡镇方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提质,建立“林长+检察长” “林长+警长”协作机制,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9.3%,森林覆盖率达到56.13%,国控省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绵阳大地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三、提升福祉有温度,人民获得感更多、幸福感更强
“爷爷奶奶有时候在乡镇上看了病后,需要到城里综合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后,查过的项目就不用重复检查了,这大大缓解了我们就医的负担。”市民彭先生感慨地说。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绵阳以解决
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科教文卫和社会体制改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守护健康绵阳。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出台《支持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八条措施》,持续推进全科基地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引进力度;印发《加快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实现互认检查检验项目107项。
教育综合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入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形成办学集团或共同体25个。
制定《绵阳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实施方案》,“一校一策”完成5所学校“民转公”。“双减”政策有效落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517家规范至26 家、压减比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