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2023年12月1日)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越来越受到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X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一)现代化的定义
纵观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原始社会,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工具,以狩猎、采集为生,并有了自己的语言。第二次是由原始社会进入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农业社会),人类已熟练使用金属工具,开始了大规模农业生产,并形成了定居生活。第三次就是现代化,也就是传统社会经由现代化而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从时间上看,现代化是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开始,到19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而初步定型的。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所谓现代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以工业化为发端的,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以一个个民族(国家)实体为其载体的,整个社会的一系列巨大变革。这种变革的结果就是以现代大工业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可以说,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必须顺应这种历史潮流,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二)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那么从现代化一般规律或是现代化的共性问题上看,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社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个特征,以现代大工业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在谈论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首先要看其经济基础,也就是物质基础。那么由此来看,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现代大工业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X宣言》指出,大工业生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市场经济与现代大工业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国家若只强调大工业生产而忽视市场经济发展,那么其现代大工业也必将走不长远。以苏联为例。苏联的现代工业发展迅速,但实施的却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一个重要弊端,就是压抑了生产者积极性,使市场作用得不到发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和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造成苏联的现代工业发展动力不足而停滞不前。
第二个特征,高度的社会分化与高度的社会整合同时并存。从社会构成以及社会各种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角度看,现代社会呈现出高度的社会分化与高度的社会整合。高度的社会分化主要是指,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专业化,社会的复杂成分越来越多。高度的社会整合主要是指,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而相互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第三个特征,城市化。从社会经济的空间分布角度看,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社区集中的过程,国际上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作为衡量城市化的水准。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达到50%是进入现代社会的最低标准。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已经实现了城市化,迈入现代社会。
第四个特征,对外开放或是经济全球化。从国家间相互交往的角度看,对外开放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共产X宣言》指出,“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间的交流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整个世界在经济上越来越一体化了。
第五个特征,教育的普及和现代知识的迅速更新。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越来越普及。而且,现代知识更新迭代呈现突飞猛进的势头。从教育普及来看,自2022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已达1000万人以上。从现代知识更新速度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而进入21世纪时,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3年。
第六个特征,法治社会。与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是,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而不是一个人治社会。人治社会,就是一个不讲规则、讲人情关系的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也就是说,任何人都要在宪法法律框架下生活。这就是法治社会。
第七个特征,社会成员自由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在现代社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自由、平等、独立的人。《共产X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而这是一个基本价值观。我们知道,基本价值观管方向、管目标。经济不管多么重要,但只是属于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由来及基本含义
中国式现代化提法的由来
1978年,X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X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向。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表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当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经验不足,邓小平同志并未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出具体阐述。
X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以及我们X对于现代化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提出并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X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X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