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文稿:学会踩“点”,方能获“赞”
文字工作者,都希望写的文章受到称赞。 这些年,我个人和团队都相继有一些文稿受到领导表扬,于是就有同事问我:到底怎样写,文章才能被领导点赞? 答案其实就藏在“点赞”二字中。我体会,好文章一定要写到“点子”上,“点”是“赞”之基,“赞”是“点”之果,学会踩“点”,方能获“赞”。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写作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个把点状思考网状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点”是关键,一个系统的思考,必须先由“点”连成思考的“线”,再由“线”组成“面”,进而建构起思想的“网”。 归纳起来,一篇文章的“点”至少有八个维度。写作过程中,要善于审问“出发点”、选好“切入点”、占领“制高点”、触及“兴奋点”、抓住“关键点”、拿捏“结合点”、凸现“闪光点”,踩准“落脚点”。 下面,我就说说如何踩准这八个“点”。 1.审问写作"出发点" 所谓“出发点”,即写作的初心,也就是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审问“出发点”解决的是写作方向问题,如果把握不准,大概率上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如何审问“出发点”?我感觉关键是把握好四个“W”。 1.“Why”,即“缘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清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搞不清楚写作背景,下笔时就分不清轻重,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拿捏不准。所以,建议在接受任务时多交流沟通,不要怕麻烦,多问问“为什么?”,只有把意图领悟明白了,才能写出想要的文章来。 现在有些同志写不好文章,很多时候就是没弄清领导意图,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测就动笔,这是很不好的一种写作习惯。 2.“What”,即“事情”。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规律,在解决问题之前,首先得定义问题,然后拆解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维度的解决方案。 写公文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样需要对问题进行定义,把边界定清楚。 说具体点,当面对一个写作任务时,先不要着急,尽管“让子弹飞一会儿”,静下心来想想:这篇文章到底写什么?属于什么范畴的工作、存在什么问题、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有条件的,还要看看之前已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收到了多少效果、哪些措施要纠偏、哪些要加强等等。 3.“Where”,即“场合”。但凡有一定情商的人都明白,说话、写文章都要讲场合、看势头,不能不分场合,蒙着头乱说一通,那样只会令人尴尬。 毛泽东提倡写文章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以为,文章想获得点赞,也必须看场合。 什么是场合?在我看来,就是文字运用的各种场景,比如会议、活动、文件、媒体等,可能对内,也可能对外,可能对上,也可能对下,或平级交流,同样的事情,在不同场合讲,表述方式截然不同。 比如,同样是讲话稿,在单位内部讲,可以随性一点、自由发挥一下,而在媒体上发表,则要字斟句酌、慎之又慎。 4.“Who”,即“对象”。不管是公文也好,其他文章也罢,都是写给人看的。对公文来讲,受众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单位领导,一个是接受文章的具体单位或个人。 想让你的文章获得受众肯定,就得研究对象,以讲话稿写作为例: 一是搞清谁来讲?一般来说,机关里的讲话稿都是为单位领导代为起草的,起草者只起到一个“操刀者”的作用,文章怎么写,还得看领导,看领导的职务、风格、特点,以及对这个稿子的具体要求,符合领导“胃口”了,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满意了,也就容易受领导“点赞”了。 二是搞清讲给谁听?受众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可能是单位,也可能是个人;从身份上来看,可能是干部,也可能是群众;从级别上来看,可能是上级,也可能是下级,或者平级。 面对不同的对象,怎么办?我觉得稳妥的办法就是分析受众的身份、特点,必要时听听他们的意见,如此方才算写到“点子”上,写到大家心坎里。 2.选好问题"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即写作的切题方式。 换句话讲,就是确定什么主题、开多大口子、用何种表述方式。 怎样选“切入点”?笔者以为要把握三点。 第一,找准“靶心”。靶心就是文稿的中心论点、核心问题。只有找准靶心,才能明确方向,写到“点子”上。 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说:“别的事我不讲,只讲工作方法,现在的中心问题是工作方法,要会做工作。”所以,在这篇讲话里,“工作方法”就是写作的靶心,所有的文字都为这个靶心服务。 第二,量准“切口”。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不同的层面,从哪个层面来谈,就是切口问题。 切口有大有小,一个主题下面,可能会包含很多子论题。比如我们研究一个产业,切口就有很多,可以研究产业的现状,也可以研究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专门研究对策,甚至可以专题研究特定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遇、挑战。 而一篇文章往往很难把所有问题一网打尽,怎么办?我倾向于抓关键,从小点切入,小题大作。如果贪多图大,写出来的文章往往面面俱到,似乎什么都讲了,又似乎什么都没讲,这就叫没写到“点子”上。 第三,审问“曲直”。这是表述方法的问题,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切题方式的问题。 一般来说,切题时有两种笔法,一种是直笔,单刀直入、首句破题、不绕弯子。另一种是曲笔,曲折委婉、迂回包抄,开头作一些铺垫。 从表达效率看,公文一般倡导用直笔。比如,1951年中央曾指示: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这就是提倡直笔。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要知道,某些情况下,开始点题之前,适当铺垫一下,委婉地过渡一下,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一些,否则欲速而不达,很难称其为写到点子上。 3.占领思想制高点 所谓“制高点”,即思考问题的格局,通常表现为思考问题的高度、深度、广度。 我们说:公文须有大格局,“大格局”的实现,就需占领思想“制高点”。 一篇文章怎样才能占领思想的“制高点”?我的体会有四点: 1.心居高位,讲ZZ。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有大格局的公文,首先要有ZZ敏锐性,善于站在ZZ高度审视问题,旗帜鲜明讲ZZ,不折不扣贯彻落实X的路线、方针、政策,审视形势、提出对策,以站位之“高”彰显格局之“大”。 2.胸怀宽广,顾大局。古人说:“胸次有丘壑,笑谈无俗氛”。 写文章时,胸中有万千气象,笔上方有磅礴气度。这种万千气象源自于哪里? 笔者以为,就源于作者宽广的胸怀,只有有了宽广的胸怀,写作时方能立全局、谋全局、顾大局,思考时“思接千古,视通万里”,落笔时“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挫万物于笔端”,以胸怀之“广”彰显格局之“大”。 3.与时俱进,立潮头。明者顺时,智者应势。 有高度的文章,应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怎么做到这一点? 在我看来,写作者要善于弘扬时代旋律,体现时代精神,彰显时代特点;善于倾听时代声音,号准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以思想之“新”彰显格局之“大”。 4.知先行后,讲理论。王阳明说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想占领思想的制高点,还要善于掌握高超的写作技巧。 以笔者的经验,我觉得高手往往善于在摆事实的同时,讲道理;在关注现象的同时,探求本质;善于运用科学思维、科学理论来看问题、找原因、谈思路、提措施,让理论之光照亮写作之路,以理论之“深”彰显格局之“大”。 4.触及各方“兴奋点”  所谓“兴奋点”,即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 公文姓“公”,必然涉及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各方各面,所以必然要回应各方关切,说大家想听的话。 笔者感觉,若想触及各方的“兴奋点”,就离不开多向度地感知问题,而向度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其一,吃透上情。具体说来,就是要善于全面把握X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战略部署和指示精神,原汁原味地把这些东西贯彻到文稿中,确保精神不夹生、方向不偏移、动作不走样、效果不打折。 其二,体察下情。做到这一点,就要在安排工作前,想方设法了解掌握下级单位的工作情况,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哪些问题基层可以自行解决、哪些问题需上级帮助解决,多听基层建议,体察基层实情。 其三,感知民情。说白了,就是善于倾听群众呼声、关注各方诉求,写出群众的心里话,把文稿当成群众与X和政府的“传感器”,准确感知群众冷暖。这种向度在写民生类的政策文件时表现的尤其重要。 其四,回应社情。怎么回应?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制定政策措施前,充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处理敏感性问题时,密切关注社会舆论,针对媒体报道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作出有效反馈。 把握好了以上四个向度,感知到了各方的兴奋点在哪里了,写出来的稿子才能切中要害,叫做写到“点子”上了。 5.抓住事物“关键点” 所谓“关键点”,即决定事物发展的要害。 关键点如同蛇的“七寸”、牛的“鼻子”,牵牛要牵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写公文同样也要打“七寸”、牵“牛鼻子”。 问题是,什么是“关键点”,如何才能抓住关键点?我的理解有三方面。 1.盯重点。所谓“重点”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写作技巧的层面。写好一篇文章,必须注重调查研究、材料收集、立意构思、修改校对等重点环节,注重主题、结构、材料、语言和表述等重点要素,方能“写”到点子上。 二是解决问题的层面。写文章重点不在于写,而在于解决问题,怎么解决?我觉得还是那句话:聚焦重点,聚焦在重点问题、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承担责任的重点部门、重点人物、解决问题的重点环节、重点措施上。 2.克难点。任何事情都有难处,这里所谓难点也有两个方面: 一是写作之难,这种难难在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难在遣词造句、推敲斟酌。 二是办事之难,这种难在人手、资金、技术,难在关系复杂、耗时耗力。 文章若想获得别人称赞,就要识难不避难,克难不畏难,着力攻克这些难点,否则是写不好文章的。 3.跟节点。所谓节点,就是我们写文章在节奏上的安排。 从写作本身来看,一定要把握好节奏,什么时候搜集素材、拟定提纲、修改校对、报送审定,心中得有个谱气。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要有节点意识,善于设置节点,关注节点。比如,部署类的稿子善于“立标”,定出工作总体目标、阶段目标,让执行的人知道什么阶段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总结类的稿子善于“对标”,对照目标检查完成进度。 6.拿捏关系“结合点” 所谓“结合点”,即写作中各类关系的平衡度。 古人说,文无定法,又有一定之法。写公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既要体现规定性,又不能失去灵活性,这样一来,度的拿捏就很重要了。 怎样拿捏写作的度?我的体会是,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虚实结合。讲道理时不忘摆事实,谈认识时不忘出对策,提定性要求时提定量目标,制定宏观战略的时候拿出具体措施,做到有理有据。 二是上下结合。上级方针政策与下级实际结合,既不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也不各行其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既做上级“规定动作”,也做“自选动作”。 三是点面结合。写普遍措施时,也提出个性化方案;讲普遍规律时,也举具体事例;讲整体效果时,也讲个别经验,点面兼顾。 四是粗细结合。重要问题详细论述,次要问题则一笔带过;新成绩、新问题、新措施浓墨重彩,重点呈现,众所周知、老生常谈的问题则轻描淡写,甚至略而不谈。 五是新旧结合。既遵循基本规范,也适当创新形式;既遵循基本理论,也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既利用传统经验,也探索新方法、新路子。 7.凸现工作“闪光点” 所谓“闪光点”,即工作的亮点、特点。 不管是工作总结、信息简报,还是经验交流材料,只有写出了亮点、写出彩来,才能吸引读者眼球,获得大家认可。 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凸显闪光点?其实,就像罗丹所言:世界上不缺乏美,只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笔者受此启发,总结了四条经验,我把他叫做“四眼法”: 1.“有无”之眼,善于看信息差。“有无”是发现亮点的第一维度,这个维度可以从两个方向看。 一是纵向看,以往没有做的事情,现在做到了,就是亮点。 二是横向看,别人没有做到的,我做到了,也是亮点。从无到有是质变,最具说服力和视觉冲击力,“亮度”最高。 2.“多少”之眼,善于看数量差。工作成效大部分是用定量的指标来衡量的,数量多少也是亮点的体现。 指标可以横向比,看高出兄弟单位多少;纵向比,看比同比增长了多少、翻了几倍、超过目标几个点,数量越多,亮点越“亮”。 3.“快慢”之眼,善于看速度差。对于无法量化的工作,可以对比推进速度和节奏。 比如,部署时先人一拍、快人一步,早安排、早落实就是亮点,不仅如此,提前完成任务也是亮点。 甚至,抓工作的频率也可以作为亮点,如开展“日巡查”“周通报”“月分析”等,频次越高,说明工作越实,亮色越耀眼。 4.“优劣”之眼,善于看质量差。任何事情都有优劣之分,关键是学会找到标尺。 比如总结工作经验,除了比定量目标外,对于态度、方法及效果等,就要看品质,品质如何衡量,关键看表彰奖励情况、上级领导、基层群众的评价情况。 甚至还可以看媒体宣传报道情况,孰优孰劣,一比较,高下立判。 8.踩准笔墨“落脚点”  所谓“落脚点”,即笔墨用在什么地方。 对公文来讲,不管哪种公文,都是为解决问题而发的,解决问题就要回答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就是“落脚点”。 具体写作中,如何踩准“落脚点”?笔者有四个观点。 一要敲定“主攻点”。“主攻点”就是工作目标,通俗地说,就是干成什么样子、做到什么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目标可以是总体目标,也可以是阶段目标,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 二要画好“作战图”。目标定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做的问题了。 做好工作,关键在于措施和方法。好的稿子不仅定目标,还能提出务实管用的方法措施,给执行者画出线路图、实现途径。 三要立下“军令状”。毛泽东曾说,ZZ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再美的愿景、再好的措施都要有人去干才会变为现实。 要干,就得明确责任主体,通俗说就是谁来干、谁牵头、谁配合?只有如此,我们写出来的稿子才是可操作的,不是“驰于空想,骛于虚声”的。 四要吹响“集结号”。“集结号”就是工作完成时限。 任何工作都有完成时限。有了时限,才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没有时限,再好的愿景都是一张“空头支票”,说起来头头是道,干起来遥遥无期。 所以,对于部署性的文稿来说,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否则就很难写到点子上。 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笔杆子家园